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句谚语,意思是说腊月初七初八十分寒冷。请再写一两句,这样的谚语?
1、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
2、寒露到立冬,翻地冻死虫。
3、霜前冷,雪后寒。
4、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5、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扩展知识:谚语介绍
谚语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yàn yǔ,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谚语和俗语有什么不同?
俗语和谚语,都是日常用语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主要区别在于成因来源、概念阐释、场景对象和表现特点四个方面。
一、成因来源。
1.俗语。也叫常言、俗话,或者大家说、古语说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对事物处理、自然理解和衣食住行等形成的口语化经验总结,经过口口相传,达到共识,具有口语性、通俗性、共识性和流行性的语言单位和典型语句。
俗语来源广泛,既有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有诗词名句、警句格言和历史典故等关联。如“拔根汗毛比腰粗、饱汉不知饿汉饥、不到黄河心不死”。
2.谚语。类似于成语,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社会实践经验,且许多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内在及现象规律。
谚语,具有广泛的知识性和深刻的哲理性。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等。
二、概念阐释。
1.俗语。是一种形象的定型化短语,如“纸老虎”、“翘尾巴”、“乱弹琴”、“硬骨头”等。如“不是省油的灯、苍蝇不叮没缝的蛋”等。
2.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惯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如“女人嫁汉,穿衣吃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三、场景对象。
1.俗语。有通用性质,同一俗语,可以用于不同的场景和对象。如“翘尾巴”,可以在不同场景下说不同身份的人。俗语从广义来说,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
关于物候的农谚?
九尽花不开,果子压塌街。立春天气暖,雨水送肥晚。清明多栽树,谷雨下春物。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种田。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白露要打早,秋分种麦田。行下春风望夏雨。春寒夏闷多雨,秋冷冬干多风。春寒雨飕飕,夏寒雨断流。春寒有雨夏寒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正月十五雪打灯,清明时节雨纷纷。收花不收花,但看正月三个八。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立春热过劲,转冷雪纷纷。两春加一冬,无被暖烘烘。内容特点地域性和普遍性农谚的地域性,实际上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区作物种类不同,播种、收获季节不同等等。浙江农谚:“麦黄种麻,麻黄种麦”,陕西农谚则为“麦黄种糜,糜黄种麦”,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华北农谚“七金、八银、九铜、十铁”,“秋收不耕地,来年不能定主意”,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闲、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这样,浙江农谚“草子种三年,坏田变好田”,“烂冬油菜旱冬麦”,反映浙江地区冬季不是种绿肥,就是种大小麦、油菜以及蚕豆、豌豆等,很少休闲,更没有七月八月就耕地准备过冬的。地域性差别最大的是播种期,华北种麦的适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浙江则是:“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种芝麻和小米,华北是:“小满芝麻芒种谷”,浙江则是“头伏芝麻二伏粟”。但在许多农谚里,尽管地区不同,条件不同,却都有类似的说法。如大豆的“干花湿荚,亩收石八”,南北各地都这样说;浙江农谚“割麦如救火”和华北农谚“麦收如救火”一样;“寸麦不怕尽水,尺麦但怕寸水”在浙江、苏北等地都有同样农谚:“六月不热,五谷不结”,“有钱难买大肚黄”等等都是普遍性的农谚。其所以这样,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论地域性和普遍性,就其表达形式的类似来看,说明当初某条农谚可能发源于某一地区,随着传播开去,各地就按照自己地区的特点(如作物的、耕作制的、季节的、口语习惯等)予以变通,最明显的如播种期,几乎“××早,××迟,××××正当时”成为各地农谚的共同表达公式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立冬关键词英语口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立冬关键词英语口语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