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内卷?

某公司每周5天每天工作8小时,某人想升职,自愿加班到10小时。变成积极分子,成功升职。他成为领导以后,大家都工作10小时。有一个人也想升职,他来12小时干六天,他也成功升职。然后就一段一段的。简单不,容易理解不。

网上看到的一个段子:突然有一天葵花宝典的秘籍在网上公布了,你本来不想去练的,但架不住周围的人都去练了,尤其还有自己的仇人也练了……这样只好自己也去练了。 最终大家的武功还是差不多,但江湖已经变成了一群太监的江湖……

所谓内卷,我理解就是内耗太厉害,无法一致对外,窝里斗,没有创新,没有斗志,一群乌合之众,不像团队,更像团伙。就像原来有棱有角的一块钢板,边上都已经卷起来了一样。企业成了一块内卷的钢板,但不是铁板一块,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竞争力都出现了问题。整个企业看起来就像一间四处漏风的破屋子,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只是时间问题。

内卷化的企业,成员大多都是“混江湖”的,属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以自我为中心,思想狭隘,拉帮结派,导致整个企业小山头林立,搞团团伙伙。个人不屑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追逐眼前能够变现的短期利益;自己不学习,不努力,不创新,说着负能量的话,还拉着别人一起不思进取。

“鲶鱼效应”意味着革新,引入新的机制,新的员工,新的动能,搅动死水,为企业赋能,让企业不断奔跑,不断创新、不断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才有可能不被市场淘汰。

何谓内卷 - 宝贝英语

所谓内卷,用几句通俗一点的歇后语来说,那就是“耗子扛枪——窝儿里反”;是“烙饼卷手指头——自己咬自己”;是“烙饼卷炸丸子——朝自己开炮”。

总之,内卷,就是自己人跟自己人互相“卷”,不断的内耗,分不清是敌是友!

勤奋不加以节制,就成了内卷

只有当大环境懒惰的时候,勤奋才是一种优势。一旦个体的勤奋演变为集体的内卷,那勤奋的价值就不存在了,勤奋反而成了负担。这就是当下社会的现状。

“内卷”这个词现在很火,但是关于内卷的定义往往莫衷一是,大家各有各的意见。

在我看来,勤奋不加以节制,就会变成内卷。

打个比方,就拿学习来说。中午休息的时间大家都在午睡,而你不午睡,留在教室看书做题。那么无形之中就会制造一种紧张空气,其他同学担心自己被落下,也会放弃午睡,跟着一起看书做题。如果你的行为被老师发现了,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那老师该如何评价你呢?表扬你?那相当于就把努力的标准提高了,必然会遭到另外一些同学的敌视。批评你?很明显也不合理,毕竟你取得了成绩。这种时候就需要学校采取强制手段,禁止学生利用午休的时间学习。

工作也是同理。原来大家都是每天8小时,做完就走人。但突然来了一个新同事,为了做出更好的成绩,为了在老板面前有更好的表现,每天主动加班两小时。他这一搞,其他的同事怎么办?就算公司明面说不提倡加班,但没有哪个老板能拒绝一个勤快的员工吧?结果就是,老板亲近了他,疏远了别人,大家被逼无奈,只好也跟着加班。

企业之间就更是如此了。假如你是一家创业公司,想在一片红海当中站稳脚跟,那你总得有所优势吧?你拿什么去跟那些大公司竞争,拿什么去跟其他创业公司竞争?无非是你们工期更短、效率更高、价格更低、服务更优,最好连做出来的产品都更好。这些优势从哪儿来?一是技术上的创新突破,很难,二无非就是管理上的“优化”。这个优化无非就是把公司内部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所以员工才会有被压榨劳动力的感觉。就拿快递公司来说,别人送快递送到代收点,你为了赢得更多客户,要求送货上门,这就浪费了时间,增加了劳动量;别人送一单快递10块,你疯狂压价,9块、8块、7块……最终的结果呢?苦了快递员,增加了公司的成本,加重了整个行业的负担,但真的多赚钱了吗?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来维持平衡了。

何谓内卷

相关标签

何谓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