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西域,高昌国王执意与大唐对抗,结果如何?

高昌国的所在地是现今的吐鲁番地区,汉以后留在西域的汉人,加上河西走廊迁徙去躲避战争的难民,形成了高昌国,以一族为主体,多民族混居。高昌主体居民是汉族,吸收了一些少数民族比如中亚的粟特人。高昌王麴文泰投入了突厥怀抱,开始进犯大唐的伊州。贞观十三年(639年)冬,唐太宗派出了侯君集等领军征讨高昌国,贞观十四年(640年),麹文泰三次向大唐求和,都被唐太宗拒绝。八月,唐军包围高昌,麹文泰惊惧而死,其子麹智盛开城投降。此役过后唐太宗取消了高昌的国家身份,改其名为西州。


鄯善英语语法 - 宝贝英语

高昌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上,是一个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的国家。它位于今吐鲁番一带,北方是连绵不断的天山,南方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高昌作为门户,把握着重要的命脉,若你从西域来,基本上都会经过这儿。

前面说高昌是一个汉人国家,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祖上大多是汉朝人或是前来避难的中原百姓。高昌人直到唐朝时仍在使用汉语和汉字,由于离开中原久了,高昌的语言除了出现过少数的语法错误和错别字,还掺杂一些外语。虽然高昌是多种文化的聚集地,但高昌人本身受到中原文化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仍有人在研究中国的国学典籍,可见中华文化的向心力之大。

当时高昌的国王叫麴(qū)文泰,他的祖先也是汉人,甚至做过汉朝的大官。因惹祸上身,无奈逃亡至此,慢慢发展为当地的大族,到最后竟成了国王,到了麴文泰这一辈已经是第九代了。

追本溯源,麴文泰也算是一位小有成就的华人。早在隋朝时期,他就与父亲一同去长安、洛阳访问,他们在那深刻感受到华夏文化的魅力,血液中流淌着汉文化的麴氏父子被深深折服。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继位,麴文泰也成为第一个到大唐都城长安朝见天子的国家元首,表示对李世民继承皇位的合法性的支持,之后高昌还成为了唐朝监视西域的耳目。

高昌与唐朝冲突的直接原因便是大唐断了它的财路。自丝绸之路开通,它便成为了西方到中原的必经之路。丝绸之路在西域主要分为三条——北道、南道和中道。北道相较于其他两条道路要远一些,而南道早已荒废,所以从丝绸之路间往来的人多会走高昌所在的中道。高昌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垄断了大部分的国际贸易,成为丝绸之路上最大的中转站,获得了大量的财富。

高昌如此占得贸易的先机,其他国家如何不眼红?处于南道的国家焉耆就产生了修复南道的想法,于是焉耆国王开始向李世民报告,希望获得李世民的同意。李世民本着国家友好交往、互利互惠的想法就批准了焉耆国王的行动。

得知这一消息后,高昌的宝宝内心当然是抗拒的,国王麴文泰无比愤怒,将矛头指向了焉耆,进而也记恨上了焉耆背后的大唐。高昌疆域虽然比不上广阔大唐疆域,但在西域,它称得上是个大国。它一方面派兵攻打焉耆,将焉耆国内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另一方面则联合起西突厥向投降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伊吾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表露了它要掐断丝绸之路,吞并河西地区,垄断西域的想法。

在此之后,高昌不仅停止了对唐的朝贡,也勒令其他周边小国家不许再前去朝贡。李世民见此派使者传达了到大唐会谈的旨意,正处于闹情绪阶段的高昌当然不会答应,再加上对唐朝的不信任,麴文泰称病婉拒,但李世民怎么能死心?多次令他赴约,麴文泰不胜其烦,干脆不找借口,直截了当向唐使表示:"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我们互不干涉,你不要管我的闲事了。"

高昌作为一个西域大国,虽然在西域可以横行霸道,但又怎么能和强盛的大唐死磕呢?他们哪来的底气?听说过一句话:“天高皇帝远”,此时十分适用。

没错,高昌与唐朝叫板的最大资本就是远,像之前唐朝解决吐谷浑和东突厥问题时虽然也很远,但好歹也是唐的邻国,无非是多备兵马粮草,耗费多一些的时间,十天半个月还是能到的,但高昌不一样,它的远不止指路程,也指到达的可能性之小,它与中原地区隔着狭长的河西走廊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段,这就大概隔了有四千里了,路途不仅遥远,而且环境恶劣,其间有两千里都是荒漠,粮食和水补给难以达到军队要求。

鄯善英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