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的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
汉语中,形态变化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很少.有的词类虽然具有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所有的同类词都具有,也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通用.例如:
1 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一般是ABAB,如:商量商量、照顾照顾;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方式一般是ABAB,如:干干净净、舒舒服服.但是少数双音节形容词也有ABAB的重叠方式,如:雪白雪白、通红通红.此外,不是所有的双音节动词和形容词都具有ABAB和AABB的重叠方式.如:动词“担心”“喜爱”,不能说成“担心担心”“喜爱喜爱”;形容词“美丽”“聪明”,也不能说成“美美丽丽”“聪聪明明”.
2 “们”可以表示复数,但是它太缺乏普遍性.“他们是工人.”其中“他们”虽然是复数,却不能说成“他们是工人们.”
3 汉语的动词不随人称、性、数、时的变化而变化.如:“是”──“我是学生.”“你是学生”“我们是学生”“他们是学生.”无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还是单数或复数,对动词“是”没有任何影响.
4 汉语的动词、代词等也不随句中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如:“研究”──“研究语言”“研究正在进行”“注重研究”“研究的方向”.无论“研究”在句中做主语、谓语、宾语,还是修饰限制词语,都没有词形上的变化.
再如:“我”──“我吃饭”“他来看我”“我朋友” ,无论是主格、宾格,还是所有格的意义,都没有词形上的变化.
语法的基本特征:
1.抽象性(最基本的特征)——语法是从无数具体的结构组合中概括、抽象出来规则;
2.生成性——根据语法规则可以产生出无限合法的结构组合;
3.递归性——指在语言单位的组合过程中,各种语法规则可以反复地无限地使用;
4.系统性——语法是一个严密的系统网络。语法规则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
5.民族性——指一种语言的语法具有区别于别种语言的特点。
1.语法规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2.语法规则具有强大的递归性;
3.语法规则具有严密的系统性;
4.语法规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二)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
(三)汉语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四)汉语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
(五)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跟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较,汉语最明显的特征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1.形态变化即词形变化,指一个词在句子中由于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而在形式上发生的变化。英语、俄语等印欧语言就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
2.汉语没有印欧语言那样的形态变化,没有用词的不同形式来表示不同语法意义。同一个词处于不同的语法位置、表示不同语法意义时,词形本身并无任何变化。
3.汉语中也有某些类似形态标志的成分,但数量少,普遍性差。如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商量—商量商量,干净—干干净净),“子、儿、头”作为有些名词的后缀(扣子、画儿、甜头),“们”用来表示复数(朋友们、同学们),“着、了、过”用来表示动作的不同过程等,但这类形态不仅很少,而且在表示一定语法范畴时缺乏普遍性,出现与否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不像在有形态标志的语言中,表示不同语法意义时的形式变化是强制性的。
二、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
由于汉语不依赖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于是语序、虚词就成为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汉语表示语法和语义关系的主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
1.语序 语言单位组合排列的先后次序
(1)语序不同,结构就不同。
“洗衣服”是述宾结构,“衣服洗了”是主谓结构;
“下来坐”是连动结构,“坐下来”是述补结构;
“来早了”是述补结构,“早来了”是偏正结构。
(2)语序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来早了”指来得太早,“早来了”表明早就来了;
“一会儿再谈”说的是现在不谈,“再谈一会儿”说的是现在谈得还不够;
“不很清楚”和“很不清楚”表示的程度不同;
“你能今天晚上来吗?”主要是问来的时间,“你今天晚上能来吗?”主要是问能不能来。
(3)语序不同,表达的重心也不同。
比如曾国藩改“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
“屡战屡败”重点在“屡败”,指每战皆败;
“屡败屡战”重点在“屡战”,指虽遭失败而不气馁。
2.虚词
虚词指的是连词、助词、介词、语气词这些词类
(1)虚词的有无,会造成句法结构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