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散之的书法如何欣赏

林散之的书法如何欣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欣赏林散之书法之前,先温习苏东坡的这首诗,为全面了解,欣赏,学习林老的书法提供方法和技巧。我想真正研究要从内外上下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才能解读林老的书法。

从宏观上讲,林老是近代为数不多的诗书画印全而各方面水平特别高的书法大家。一个真正的大家是塔基非常厚,塔身特别长,塔尖特别高,而且塔珠特别燿眼,当代草圣林散之莫属。从内看林老的内功很强大,有诗为证: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这首诗证明了林老对艺术的高深理解和追求。从外观林老涉猎广泛,而徒步近一年时间走遍名山大川,在天然画廊中汲取营养和灵感,为其的艺术创作打下深厚的基础。上追古人,临摹大量的碑帖,下拜名师,跟黄宾虹学习绘画,将绘画的墨色运用到书法中去,丰富了书法的内含,使书法线条更具魅力。

由此,我们在欣赏林老的书法要弄清楚林老的学书思路,他说:学习书法要“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老的每件书法作品的形成都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因素,正是这个原因,我们从林老的作品中欣赏到枯藤般的线条,天真烂漫的结体,潇洒自如的风格,自然天成的章法,耐人寻味的意境,使书法更具艺术的气息,与自然相融合,魅力无穷!

林散之的书法如何欣赏 - 宝贝英语

感谢悟空邀请

对于林老先生,先简单的做个了解,老先生出生于国家动荡的年代,真正成名已经是古稀之年了,一篇《中日友谊诗》将其推上顶峰。他的书写之气、文字之韵、篇幅之意登峰造极,无一不是我辈学习之楷模……

如何欣赏这个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同,比如我,学草书好几年了,当初看到老先生的作品时,为之惊艳。

以老先生的《李白草书歌行》个别字为例,说说个人理解。

上图中,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其中飘风骤三字运力之流畅、衔接之恰当无以伦比,飘逸潇洒,道不尽的豪爽。

文中,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字字经典,最后这个舞字,更是让人生出画面感,好似笔尖上的舞蹈,纸张上的跳跃。十年后,我能有老先生十之一二怕就不错了……

话说回来,绝大多数没学过草书的人是很难认读的,故而审美也就不同了。上述仅为个人观点而已,欢迎评论区讨论。关注简繁y社区,一起探讨、学习……

林散之书法,个人觉得有一种老有犟气之感。精气神稍缺。行笔虽流畅无羁,但笔墨飘浮不定,力不从心。虽说章抄书法,有的字却无笔墨变化,没有生气。帅气不足,老生有余,可能是年龄还是心气不足的缘故。

谢谢激情。欣赏林散之的书法作品应该从他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来进行欣赏。

林散之七、八十年代,被认为是草书之圣。他六岁临帖,12岁写对联,1973年在《东方欲晓》发表作品,一举成名,时年75岁。六岁到75岁,多少年的笔墨情缘,可见其功底深浅,又可知“功夫”在书法中何等重要。

风格和特点:不狂不傲——笔随心动,不骄不躁,我行我素,线条洒脱大方,奇而不险,拙而不弱……静寞之中蕴着神奇和浪漫。他与历史上、其它草书大家相比、少了一些狂颠和刚强,多了些安稳和软静。谁都不像,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另眼相看。成其为书法大家。

总之,欣赏林散之的书法作品,要从他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来欣赏。所以说要成为书法艺术家不容易,你写别的字、再像那是别人的,你写自己的,笔墨情缘几十年,不被人们认可和接受,也是一事无成。

总之,欣赏林散之的书法作品,要从他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来欣赏。所以说要成为书法艺术家不容易,你写别的字、再像那是别人的,你写自己的,笔墨情缘几十年,不被人们认可和接受,也是一事无成。

"大器晚成"用在林散之身上最恰当不过,他的出名很富戏剧性。

1973年《人民中国》画报第一期刊登中国书法专辑,首页位置赫然刊林散之草书条幅《东方欲晓》,这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此时76岁的"林散之"才被世人发现。

据传,郭沫若来南京,有人请赐墨宝,郭沫若答曰:"有林散之在南京,我岂敢在南京写字!"。

而日本书道界对其书更是推崇备至,书道团体来华访问,都以能拜会林散之为荣。

当然,有江湖传言,林散之有很多学生在政界,《东方欲晓》是他们“不经意”的一次操作,是否如此,不得而知。

说说他的书法:

1、林散之用笔极其讲究,主张"留、圆、平、重、雅",因其涵养深厚,故笔下雅韵欲流,他在草书中努力实践这些理念,把他们出神入化地熔于书法创作之中。

书法用笔难在刚柔相济,但刚和柔在林散之笔下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融合。

其中锋行笔,线条如钢丝一般,能从纸面上立起来,挺拔而弹性十足,正是古人所说的"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

而林散之书法线条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其用笔的"活"。晚年,他对笔锋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八面用锋,正、侧、偏、方、圆、虚、实、顺、逆、散诸锋并用,甚至可以说无锋不用,特别是他巧妙地糅进了一些山水画中的"皴法"意趣,微妙地拓展了笔法的表现力,既新又古。

这种近于干擦的散锋,是他衰年变法的成功之处,加上使用长锋羊毫,创作出浑朴苍茫、酣畅淋漓、老辣纷披的大草,意外的精彩层出不穷。

2、林散之的墨法成就极大。师黄宾虹,深得黄宾虹用墨之奥妙。

林散之将丰富的墨法自觉地运用于书法创作,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突破。他将浓墨、淡墨、焦墨、枯墨、润墨、渴墨、宿墨等绘画诸墨法,成功地运用于书法创作,前无古人。

他写字喜欢在砚池旁置一水盂,饱蘸浓墨之后,将笔尖轻轻点上一点清水,一下笔,水墨交融,千变万化,妙不可言!

林散之更善于用枯笔,往往在墨竭锋散之后,还能仗其超凡的控制力,写出时隐时现、若断还连的笔画来。这些大胆的创新,是同时代人所不及的。

林散之主攻草书,谋求诸家草法的融合,以隶入草,返熟为生,从而造就了林散之草体--"散草"。这是他独具胆识与创意之处,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林散之是位有趣的老人

说一说他的逸事。这是一封他写给他的学生王冬龄的信:

冬龄同学:廿七号接你来信,甚慰。多谢你送的老母鸡,收到了,那天恰巧同小桑及玄娘、贝青、月青,到博物馆去玩又转到中山陵灵首寺等处玩了一天。回来天已晚了,泰兴来的那位同志,未能会见。

你送的那只老母鸡,我不忍杀他,那知道老母鸡真可怜,本天晚上就生了一个蛋,我更不能杀他了,把他养起来,他就隔一天生个蛋给我吃。

我每天总是要到院子里看看他。他真乖,不乱跑。我很喜欢他。

王冬龄,恭喜你新娶的老婆,还不会生蛋,他倒生了蛋呢!这真是个喜蛋,假使你要在这里,我要煮给你吃。是个喜蛋,哈哈。我也不罗嗦了。

祝你

幸福

散耳启

十一月廿六日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林散之的书法如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