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级411相当于雅思多少
六级411相当于雅思5.5分,首先要说明六级411,相当于没过,四级六级都是考到425算通过,因此考雅思也不会考的分数很理想,尤其六级不考口语,雅思是考口语的,那加上口语,雅思就很难考了,即便你六级以高分通过,雅思也未必能得很好的分数,何况还没有过,所以,先踏实把六级考过,再想雅思的事儿吧。
作为家长,你能坦然接受孩子平凡甚至平庸么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也就是题主所说的平庸。
有很多家长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于是拼命逼孩子优秀,报各种培训班,自己累得要死,孩子也生不如死。
我从小学开始就是个标准的学渣,最怕的事情就是做作业,记得那时候每到开学之前就到处求人帮我做作业,要是没人帮忙就跟同学借作业回来抄。
为了逃避学习,我在高中之前都上的文体班,这样可以参加各种活动,少上一些文化课,直到高三为了应付高考才开始不得不认真读书。
我孩子也跟我差不多,特别不爱做作业,经常她早上刚到学校老师电话就打过来了,头一天的家庭作业没做,这种情况基本一周要好几次,最后老师也烦了让她回家。
人生短短几十年,别让自己活得太累,也别太为难孩子,顺其自然吧。
我的观点是不是大多数人不会赞同?[呲牙][呲牙][呲牙]
我能接受,老公接受不了。女儿小时候,聪明伶俐,说话走路都早,一岁就背唐诗,上小学后,所有的老师都反应她淘气不认真学习,可考试能拿满分,因为性格,初中阶段成绩逐渐下滑,在班里考5一8名,而且每次都是这范围,次数多了,我就接受了她是个平凡的孩子,中考时以中不溜的成绩进入了市重点高中,全年收一千多人,她处于五六百名位置,可能受了啥刺激,每次回来都去书店买各类书,每次考试都在进步,现在已经在班里第3,年级一百左右,但我还是告诉自己,她只是个平凡的孩子,开心快乐健康就好
我能接受孩子平凡甚至平庸。我儿子今年高考成绩才300多分,只能上大专。孩子高考结束后就对我说,妈妈,我想复读,说他有点不甘心。刚开始,我让孩子好好思考一下,并告诉孩子目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准备复读,但是一旦选择复读,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但是结果不一定达到预期,也许能达到二本线甚至更好,也有可能还是只能达到大专分数线;一条是选择一个喜欢的专业上大专,然后三年后专升本。相对来说,第二条路要顺畅一点。
然后孩子经过思考,选择了第二条路,报了我们省的一个民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想好好学习维修飞机的专业技术,以后努力考相关证照,当一名技术员。我问孩子,你想好了吗,并告诉孩子,一旦确定专业和学校,就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孩子说,妈妈,我想好了,我会好好学习的。
就这样,孩子报了大专,现在正在等待录取的过程中。我想,只要孩子以后好好努力,好好学习技术,以后会有用武之地的,并且,这只是孩子的一个起点,路好长着呢。但作为父母,一定要多鼓励孩子,学习永远无止境 前进无止境,要求他不停进步,同时肯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孩子的未来一定可期的。
能接受。话说回来,不接受又能怎么样呢?
北大教授丁延庆,在一次采访中说道,他和他媳妇儿都是高智商,但他们的女儿小学一年级考倒数第一。丁延庆还打趣说,成绩和倒数第二应该有很大差距。
丁延庆觉得,他们的女儿不可避免的,会成为一个普通人。
丁延庆是谁?北大教授,从小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他6岁时,会被背整部新华字典。后考入北大本硕连读,接着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然后回北大任教,一路顺风顺水。
身上的标签一直都是学霸、神童、高智商。
他媳妇儿也是北大高材生。但他们的女儿,据他观察,智商却很普通,学习成绩不尽人意。
丁延庆幽默的说,这是天道啊,要接受女儿沦为普通人的现实。
清华大学教授刘瑜也在一次演讲中说,他们的女儿正势不可挡的成为一个普通人,长大就让她去卖煎饼得了。
虽然仅仅是一句玩笑话,但也反应出了现实中的无奈,就是他们的女儿赶不上父母。
刘瑜是谁?人大本硕连读,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她老公周濂,哲学家。俩人都是高智商的代表,但他们的女儿,在刘瑜看来,似乎智商一般。
刘瑜已经放下了,彻底接受女儿沦为普通人的现实。
刘瑜觉得,一个人选择放弃成功,也未必是坏事。找到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才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课。
可惜,有些人一直都不懂,有些家长很焦虑,一心让孩子上名校,觉得只有那样,自己和孩子才能功成名就。
之前广州很火的,张一德的爸爸被人们竞相推崇。
张一德在一岁时,他的爸爸和妈妈就离婚了,他被判给了爸爸张岳。之前张一德的爸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妈妈是律师,爸爸是企业管理人员。
离婚后,张岳为了给儿子更多的爱,辞去了工作,带孩子回乡下居住,只为了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读的全是国际学校,一年学费动辄几十万。
张岳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身上,希望儿子能成才,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后出人头地。
儿子张一得也不负众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埃默里大学。
就在父亲张岳为之庆幸鼓舞时,开学仅仅一个月,美国那边传来了不幸的消息,一个叫张一德的中国留学生,在宿舍里自杀身亡。
张一德自杀的原因,据说是早之前就有了抑郁倾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
张一德看似上了名校,学业出类拔萃,可他内心并不快乐。应该是考虑了很久,最终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
并非想拿这个极端的例子说明什么。
只想说,现在很多家长都太焦虑了,自己平庸就想尽一切努力,让孩子不再平庸,让孩子出类拔萃,享受到成功的光环。
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在采访中说,如果所有的家长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精英,而不顾自己和孩子的具体情况,那结果有可能是相反的。
有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支出最多的国家。
看看我们身边的父母,有多少人,是将孩子放在生命的第1位,放弃了自己的业余时间,个人爱好,甚至工作,全身心的对待孩子,教育孩子。
可是有些家长发现,即使这样,孩子依然学不好,在他们眼中看似很笨,让家长既焦虑又无奈。
其实,家长完全不用过度焦虑,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认为找到他们的个性,比单纯的学习竞赛重要的多。
央视财经做过一期节目,告诉家长: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懂奥数的天才,而是具备健康人格,全面发展的学生。
我们很多家长的错误就在于,对自己的平庸完全接受,却耿耿于怀自己的父母没有给自己创造更多的物质条件,更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变得平庸。
有多少人是这样想的,又是这样做的?
其实,这个世界上精英毕竟是极少数,我们大部分人还是普通人。
如果我们能接受自身的普通,接受父母的普通,接受孩子的普通,那生活一定会美好许多。
有人说,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但现实情况就是这样的。
我小叔家的孩子,也就是我堂妹,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小叔和小婶都是本科毕业,但堂妹高考连考两次,连二本线都没过,也就没大学可上。
最终,小叔只得花高价,让堂妹上了一所民办大学,光学费一年就3万多。
不接受又怎样?小叔小婶看开了,坦然接受。
现在,堂妹在学校里学着自己还算喜欢的专业,每天开开心心的。周末回来,一家三口一起吃晚饭。
这样的日子也很幸福。
反正,我是很能接受孩子平庸的。
人这一辈子不长,孩子能平安、健康、快乐幸福,拥有健康的人格,这辈子就够了。
我们的父辈不都是这样希望我们的吗?我们现在也没见得过得比别人差多少,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