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入编和没入编的区别是什么
事业单位入编和没有入编区别是什么?这个区别当然是比较大的。按照正式工和临时工来划分,那入编就属于正式职工,没有入编的就属于临时工,不管是个人身份的认定,还是各种福利待遇都存在很大的差别。
对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管理,目前的主要政策依据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该条例是在2014年通过国务院第652号令的方式发布的,属于国务院规章的范畴。按照条例的规定,事业单位分为管理类、技术类、工勤类岗位,每一种岗位实行编制管理。在编制范围内,当岗位出现空缺时,可以采取公开招聘和内部竞争上岗的模式,然后由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聘用合同期限最低不低于3年,新到岗人员试用期为12个月。作为事业编的工作人员和非事业编的工作人员大概有这么几个区别:
一是在工资待遇上不同。事业编工作人员,是按照本人的职务、职级和相应的岗位获取工资待遇,或是按照聘用合同规定的工资待遇执行;编制外人员是实行议价工资制,有的是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执行,关键要看具体从事的岗位或是本人的专业能力等,与事业单位具体约定。
二是合同的性质不同。虽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要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但是编制内人员签订的是聘用合同,编制外人员签订的是劳动合同,合同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聘用方式的不同。前者属于编制内的聘用,后者属于市场化的聘用,后者在合同到期后可以续签,也可以不续签。
三是社保待遇上不同。编制内人员缴纳的是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编制外人员缴纳的是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虽然这两者都是社会保险,在缴费方式,缴费比例上没有差别,但在养老金的计算方式,特别是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方式还是有差别的。另外编制内人员属于强制缴纳职业年金的群体,编制外人员不缴纳职业年金,这在今后养老金待遇的差别上是非常巨大。
四是社会地位的不同。编制内人员,属于事业单位的正式工作人员,相当于也是铁饭碗,可以按照人事管理条例的规定享受晋升,技术职称评定,工资套改,在体制内调动、晋升等方面的便宜;但编制外人员,说到底就是一个临时工的角色定位,既无法转为编制内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单位内部晋升晋职的机会。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编制外和编制内存在着薪酬待遇、聘用方式、社保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巨大差距,随着以后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些差别有望逐渐消失。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入编的就是正式在编人员,未入编的大部分是劳务派遣的合同工或临时工。
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单位一样,都是编制化管理,有编制才算正式人员,同级财政部门才会负担工资待遇,没有编制大部分都是通过劳务派遣形式派遣到事业单位的合同制人员或者直接聘用的临时人员。事业单位正式在编人员和编外人员的区别是很明显的,我想但凡有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的人都应该比较明白。
工资待遇方面,事业单位正式在编人员的工资待遇完全由同级财政负担,不用担心被拖欠工资,工资还有正常的增长机制,每年会增加一个薪级工资,没两年调整一次绩效工资,还享受五险二金,尤其是除了工资外还有通讯补贴、取暖费、精神文明奖等补贴,待遇可谓完全有保障。
未入编人员却没有相应的工资待遇,事业单位大部分编外人员都是劳务派遣人员,或者连劳务派遣人员都不如的临时人员。劳务派遣人员工资由派遣公司发放,一般只有正式人员的一半左右,保险方面只缴纳三险或五险,大部分没有公积金,当然更不享受文明奖、取暖费等补贴了。对于临时人员来说,仅仅就是发个基本工资,保险或其他补贴什么都没有。
发展前景方面,正式在编人员有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晋升和公务员职务晋升一样,管理八级相当于副科岗位,管理七级相当于正科岗位,事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晋升岗位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聘用职称,就是大家熟知的助理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等,通过职称可以增长工资。而编外人员在事业单位毫无发展前景可言,就是干一辈子也不可能正式入编,也不可能像正式人员那样晋升发展。
总之,事业入编和不入编的区别很大,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工作,没有可比性。
“中省直遴选”专注体制内问题解答,欢迎加关注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