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这句话是晋代思想家傅玄总结的,当真是至理名言呐。病从口入不去说了,这祸从口出,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就倒在这张嘴上
估计最有名的当属“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了
《清稗类钞》记载了这么一个事
说是当年某天雍正皇帝上班上累了,出了紫禁城散散心
这一路就散到了一条街上,看到某家书店生意兴隆,也就进去瞅瞅。皇帝微服散心,也到没啥,京城治安还是蛮好的,也没有什么不开眼的二愣子啥的惹是生非,让雍正来个扮猪吃虎替天行道开心一下
这一点呢,讲真,雍正比乾隆强多了,他儿子乾隆每一次私访,总会遇到一些事,最后亮明身份黄袍加身让惹他的二愣子大惊失色人道毁灭,完事了还收获美女一名充进内宫,生活美美的
只是,古人说天有不测风云,又有人说,阎王让你三更死,谁能活到五更天?
就在雍正像个常人一样看书时,门口刮起了一阵风,这风吹进店里,把书页吹的哗哗作响。这书店某个看书的书生,估计是气数尽了,随口说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好嘛,当着大清皇帝的面,说清风不识字还乱翻书,你是嘲笑我大清是蛮夷么?店里微服的雍正爷当即命令隐随的护卫把这书生绑了,送去府衙
最终,这书生被砍了脑袋,还牵连了很多人
你说,这书生冤不冤?随口一句应景的话,竟然成了催命之符,害人害己。后来,据说,朝堂之上,都没大臣敢说话,想表达某事的时候,互相比划手指,生怕自己成为书生第二……
历史上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么,我来说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段确童鞋怎样尬聊把自己聊死的事吧。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豪杰蜂起。有一位割据军阀朱粲(音can)兴起于江淮,湖北一带,自称“迦楼罗王”。
此人生性残暴,其部下也军纪极差,所过之处无不残灭。更灭绝人性的是,此人是一位杀人魔王,攻城掠地之外,凡其所过之处,除放纵部下奸淫掳掠之外,连活人都不放过,往往被制成肉干以充军粮。
当时战乱饥荒连年,江淮一带虽然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连年征战之下也是民穷财尽。朱粲的军队找不到给养,军中无粮,朱粲就下令让部下四处掠夺妇女婴孩为食,还称:“人肉就是最好的干粮和给养,到处都有,又易于制作携带,何必为粮食为愁!”。其暴虐凶残至此。
公元619年,李渊自太原起兵反隋后节节胜利,平陇西薛举薛仁杲,败宋金刚刘武周取北方并汾之地,军威大振,天下归心。当时朱粲虽有20万军队,但长期流动作战,没有根据地,再加上名声太差,难以立足江淮,只好派使者到太原向李唐请降。当时李唐在河南,河北等地仍有王世充,窦建德等大敌,北方未定,也需要在江淮一带扩展势力,牵制王世充,因此李渊接受朱粲投降,并封其为楚王,并派使者---时任散骑常侍的段确前往江淮劳军。
段确这个人呢,好酒而无量,好色而无胆,结果一不小心就把自己作死了。
在朱粲迎接钦使的宴席上,段确喝多了几杯,就管不住自己的嘴了,缠着朱粲问:“听说大王喜欢吃人肉,不知人肉是什么滋味?” 朱粲开始还不以为意,架不住段确反复纠缠,也有点上火,直接怼他:“醉鬼的肉嘛,味道就像酒糟猪肉一样,美味得很啊!”
不知死活的段确一听这话就上火了:“狂贼,你已经投降我大唐,往后不过是个奴仆头目而已,还能吃人肉吗?” 朱粲本就是桀骜不逊,穷凶极恶之辈,哪能受得了这口气,听了这话大怒,就在席间下令将段确及随从数十人全部拿下,当即将其做成了人肉羹,与部下分而食之。当然,投降的事情自然也就泡汤了。
只可怜段确童鞋,酒量一般就算了,情商还低,不会聊天吧还使劲尬聊,结果祸从口出,直接就杯具了,还连累了数十位随从。
不过朱粲降唐而又复叛,难以立足,只好去投奔占据洛阳称帝的王世充。两年后,李世民攻克洛阳,生擒王世充和朱粲等人。
为平民愤,李世民下令将朱粲等人斩首,杀人魔君终于获得了其应有的下场。
行刑之日,围观百姓难掩对其的痛恨,争相用瓦石投击他的尸身,片刻之间瓦石堆积如山。
俗话说菜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尤其是有权势的人,一旦说错话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不作死就不会死,所以一定要管住嘴,下面说两个没管住嘴而引发血案的案例。
1. 被踢死的大阿哥奕纬
清朝道光皇帝是一个很简朴的人,平时很勤政,对人也比较宽和。他对自己的大儿子奕纬寄予厚望,于是道光请了很多名师来授课,并交代老师们要严格管教大阿哥。但是这个大阿哥很顽劣,不听从老师的管教,以至于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很紧张。
有一次老是又苦口婆心的教导大阿哥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做好皇帝啊!”早已经不耐烦的奕纬说道,“我做了皇帝,第一个杀了你”。老师被这句话吓得够呛,于是立马禀报道光,道光听完大怒,于是叫人传来大阿哥,还没等大阿哥辩解,道光上前一脚踢到了他的下体,就这么把奕纬给踢死了,本来是作为接班人培养的大阿哥,就因为一句话送了小命。
2. 被朱棣忽悠的朱高煦
朱棣在靖难造反时,他的二儿子朱高煦一直是手下得力的大将,跟随他东征西讨。有一次战役中,朱棣的军队大败,陷入了困境,正在危难时刻,朱棣拍着二儿子肩膀说,“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好好干啊”,朱高煦听完拼死救出了朱棣。
后来朱棣当上了皇帝,但是因为大儿子朱高炽早已被朱元璋立为燕王世子,所以他还是将朱高炽册封为太子。这下子朱高煦不乐意了,一直找机会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皇帝宝座,并且三番五次想要谋害他大哥朱高炽父子。最后在侄子朱瞻基即位后,这位皇叔甚至还造反,结果被抓住了,成了炭烤二叔,可以说朱棣的一句话造成了朱高煦的悲剧。
张宗昌就是典型的祸从口出,乱说话给自己招来了杀机。
张宗昌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名人,他出身草莽,热衷权力,参加过辛亥革命,投靠过冯国璋,后来在张作霖手下飞黄腾达,出任了山东军务督办,成为割据一方的一个军阀。在山东任上张宗昌勾结日本人,大肆搜刮地皮,扩充部队,以不知道兵多少,不知道钱多少,不知道老婆有多少的“三不知”出名。
然而张宗昌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在北伐战争中被北伐军击败,率兵一路败逃到了山海关。张学良担心他的部队大多是土匪出身,军纪不好,拒绝让他出关。最后在山海关下张宗昌的部队被北伐军全歼,他仅以身免,逃到了日本,后来寓居北平。
这军阀混战时期兵败下野的军阀不在少数,大部分下野的军阀都在租界寓居,享受自己搜刮来的财富,颐养天年。这张宗昌却热衷权力,一直想着东山再起。所以在北平他不甘寂寞,长期和军政大员厮混,想找一个出山的机会。
就是在这时期,张宗昌认识了时任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渠。张宗昌江湖习气重,这交谈时就吹上了,说自己当年在山东多威风,手下兄弟众多,一旦回到山东振臂一呼,就可以召集起人马。
韩复渠听了心里就留下了一根刺,他本来就和盘踞胶东的刘珍年明争暗斗,再加一个张宗昌岂不是更麻烦。于是韩复渠以请张宗昌商议大事之名把他骗到济南,让在北伐战争时期被张宗昌所杀的郑金声之子郑继成出面,以为父报仇之名把张宗昌枪杀于济南车站。
张宗昌就这么因为话太多送了自己的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