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制作有声书,想问问大家想听什么小说
  • 汉字为什么这么特别,和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都不一样
  • 我想制作有声书,想问问大家想听什么小说

    感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要分两个部分,第一就是针对年轻人,男的就多说些玄幻修真或者都市成佛。女的多说些都市言情。第二就是年长的人一般听一些带有生活真实的小说这样能找回年轻的回忆多么美好啊!希望可以帮助到你谢谢!我记得我看的第一本是玄幻修真七界传说。后来又听了两遍。

    谢谢邀请,这是个好想法,但不是新点子。

    十多年前就使用过《静雅思听》听有声读物,文章多是为诵读改写或原创的,质量上乘、阳春白雪,后来用听了很多《家常读书》系列,再后来买过多期《得到》朗读课程,最近很多墨水屏阅读器和阅读APP都转入了智能拟音朗读功能,而且还能变速。要想制作有声书了解相关业界生态是必要的,然后再探讨大家想听什么小说,也就是制作内容。

    由于语音和文字承载信息的带宽不同,并不是所有小说都适合制成有声读物,《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相比》,后者更适合;《明朝那些事》与《万历十五年》相比,前者更适合;《霍乱时期的爱情》和《追风筝的人》后者更适合,虽然外国文学都不适合制作有声读物。

    想让有声读物的粘性、有流量,必须保证有限带宽下信息传递的流畅,让听众感觉舒缓愉快,而不像一个吃力听课的孩子一样疲于理解,这就要了解语音读物的特点,掌握语音媒介的规律。好在这方面我们有现成的经典教材,就是话本、评书和单口相声,成功的有声读物中,《明朝那些事》、《混世小农民》完全可以当作长篇评书来听。而家常读书系列中的《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他人是自己的地狱》听书的结果注定是不明就里、惹人心烦。

    有声读物需要掰开了、揉碎了说,语言最好的具体生动、画面感强。这方面逻辑思维做得非常专业,其中的《熊逸书院》、《谷歌方法论》、《精英日课》值得借鉴,内容也很有价值。

    潘白雪大学 - 宝贝英语

    汉字为什么这么特别,和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都不一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汉字最大的特点是意音文字,同绝大部分拼音文字不同,后者通过为音素制定字母来记录语言

    简而言之,拼音文字更容易学习。

    大体上,你只要会说这种文字,学习起来就很容易,无非是将读音和字母拼写进行对应而已。

    一些相对简单的拼音文字,即便使用者不知道怎么拼写,往往也可以猜出来。

    但汉字不同。汉字和读音没有什么联系。

    简而言之,比如说数字九,东北人读jiu,广东人读gou,但文字写出来都是jiu。

    所以,老外认为汉字难学。

    经过研究,汉语要达到基本沟通水平,至少要掌握950个汉字和300个以上的词语,这对于老外并不容易。

    如果要达到精通水平,必须熟练使用数千个汉字和词语,这个难度很大,需要至少一年以上时间。

    不过,很多人认为,汉字才是中国5000年维持大一统的原因。

    为啥?

    汉字和读音没有关系,那么无论中国的哪个角落,他们口音有着如何巨大的差异,只要使用汉字就可以互相沟通。

    以我们苏南为例,相聚四五十公里,方言都可能区别很大,甚至基本听不懂。

    如果中国采用拼音文字,最终会导致全国文字的混乱,互相看不懂,更听不懂,更无法沟通。

    而汉字可以让中国人互相沟通,才是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原因。

    其实,不要说古人。

    日军侵华时期,基本日本人完全不会说汉语,但他们也懂得一些汉字。只要日本兵将汉字写出来,也勉强可以和中国老百姓沟通。

    鸿蒙初期醒,远古人类用肢体动作加上一些简单的发音进行沟通,并以此为基础逐步产生了语言和文字,人类与动物、文明与野蛮也由此分道扬镳

    西方文字的产生

    古代西亚、埃及、中国和印度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到五千年以前。

    两河流域居民在潮湿的泥板上刻画动物的形态,然后将泥板在阳光下晒干,这就是最早的象形文字。

    大约公元前2500年人们开始使用芦苇杆在泥板上刻画出像楔子的符号,这就是当时在古代西亚非常盛行的楔形文字。

    两河流域和环地中海文化圈,航海和商贸是文化的主基调,跨区域、跨种族的高效信息交换成为必然的选择,公元前7世纪拉丁字母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成为欧洲各国的文字。

    汉子的诞生

    《说文解字序》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尚书-伪孔传叙》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这些“书契”和图画,由甲骨文演变为金文、又由金文在秦统一为小篆,后又抽象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就形成了极具独特性的汉字。

    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对封闭”是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一大特点,华夏文化在这个东南领海,西北崇山峻岭的中原又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汉字最主要的功能是满足文化圈内的中上层阶级的沟通与交流,传承的需求远大于快速传递。

    中西方文字的差异

    汉子虽然历经几千年的演变,仍然保留着象形文字的属性,每一个文字都仍然是一副被抽象化的图画。

    缺点是书写便利性不高,信息的传播性不佳;优点是文化的传承性非常强,唐朝人、明朝人、现代人、甚至哑巴,虽然说话的发音和语言组织大相径庭,但是只要写成文字,就能进行交流。

    西方文字却由象形文字演变成为读音文字,文字的抽象程度更高,致使文字的字形已经无法关联所表达的内容本身。

    优点是书写方便,再大规模印刷品也只需要26个字母排列的组合。所以信息的传播速度快。缺点是形成了文化传承的断层,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的语言和发音都不同,而读音文字又会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时间久了字的意思也会变的不一样了,文化也就随之没了继承。

    潘白雪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