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被误传了千年的成语,你知道哪些
  • 有些被误传了千年的成语,你知道哪些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能以简短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内涵。但是很多人对于成语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并不了解它的来历和典故,因此误传误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现在分享几个被人们误传已久的成语:

    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出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上》

    这句话是孟子说的,说的是舜在娶妻时没有提前告知自己的父母,没有尽到自己做儿子的责任,这就是“无后”了。所以说“无后”的意思是没有尽到作为后代的责任,并不是真的指没有后代。

    而汉代的赵岐断章取义,随意注释,于是就变成了“不结婚、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然后现在这句话,也变成古往今来催生、催婚的利器了。

    有些被误传了千年的成语,你知道哪些 - 宝贝英语

    2.文不加点

    出处:“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萧统《祢衡〈鹦鹉赋〉·序》

    汉末文学家祢衡,擅长文章词赋。一次宴会上,有人献鹦鹉一只。祢衡应主人之请,即兴作《鹦鹉赋》一篇,提笔一气呵成,文不加点。

    “文不加点”里的“点”是改动、修改的意思。成语的本意是指文章水平极高,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现在经常被人误认为是写文章“不加标点”。

    3.目无全牛

    出处:“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庄子.养生主》

    这便是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眼睛里看到是整个的牛,经过三年的宰牛经历后,技术已经纯熟,再宰牛的时候,只看皮骨间的间隙,而看不到全牛了,所以才能游刃有余。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后,技艺已经非常纯熟,能够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很多人误解为是缺乏整体观念的意思。

    4.罪不容诛

    出处:“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汉书·游侠传序》

    西汉时期,河内人郭解是无恶不作的一个恶霸,甚至敢违抗皇上的命令。汉武帝震怒,下令把他逮捕归案,竟然有很多办案的官员替他求情。只有御史大夫公孙弘认为他罪不容诛,理应处死,最终汉武帝将他满门抄斩。

    本意是一个人的罪恶极大,即使杀了他,也不能抵消他所犯下的罪行。这个词现在被很多人误解为,一个人所犯下的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地步。

    5.耳提面命。

    出处:“於呼小子;未知臧否。匪乎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经·大雅·抑》

    本意为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还贴着耳朵告诉他,形容殷切诚恳的教诲,一般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教导。常被误用为贬义词,误解为当面命令,在耳边训斥。

    6..洛阳纸贵。

    出处:“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文苑·左思传》

    晋代文学家左思文采斐然,他的作品《三都赋》写成以后,名声大噪。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他作品的人只能争相抄写,又因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都供不应求,导致洛阳的纸价大幅上涨,才有了这个成语。

    本来比喻文学著作非常受人欢迎,广泛流传,风行一时。现在常被人用来形容东西涨价,或者商品很抢手。

    难兄难弟

    现在:处于同样困境或者共患过难的人。

    原意:兄弟两个才能品德俱佳,难分高下。

    出处:东汉时期的两个堂兄弟,某天闲的蛋疼,为谁的爹更牛叉掐起来,闹腾得不可开交。

    他们的祖父看不下去了,大声说:“孙子,别吵吵了,我俩儿子都顶呱呱。一个难(nán)为兄,一个难(nán)为弟。”

    掐架都能掐出成语,佩服。

    千金小姐

    现在:富贵人家的女儿;现也指未婚女性。

    出处:春秋时伍子胥逃难,路遇一浣纱女,浣纱女拿食物救济伍子胥。伍子胥说:“不要对别人说你见过我。”浣纱女听后,抱起石头跳了河。伍子胥因此发誓:将来必以千金回报。

    后来功成名就的伍子胥,果然把1000斤金投到浣纱女跳水的河里。

    人们就把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浣纱女称作“千金小姐”。

    勾心斗角

    现在:人与人之间互相争斗,用尽心机。

    原意:指房屋建筑的精巧和交错。

    无奸不商

    现在:指做生意的商人都是奸诈的。

    原意:无“尖”不商。

    出处:古代的米贩子卖米,用“升斗”(一种器具)来计量。量好一斗米,银货两讫后,卖家一般会在上面再加点米,这样米就会鼓起一个尖儿,看起来“骚气”又体面。

    无非是商家做生意的噱头,让客户受用。这就是原版的,无“尖”不商。跟现在的“5块2,给5块得了!”异曲同工。

    衣冠禽兽这个成语,我们都知道是个贬义词,用来比喻品德败坏的人。形容这个人表面上衣冠楚楚,像个正人君子,实际上内心阴暗。事实上,这个成语在诞生之初,并不是个贬义词,反而是个人人羡慕的"体面"词儿。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 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所以,在那时候,衣服上能够绣有飞禽走兽,是正规的朝廷命官才能享有的体面,普通的老百姓是没有这样的资格的。能够穿着朝廷官员的服装的人必定是别人羡慕的角色儿。

    但是到了明朝中晚期,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都知道明朝后期,我国的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明朝设有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到明朝后期几乎是无孔不入,加上宦官专权,吏治腐败,整个官场从上而下人人自危,彻底抛弃了当初"文死谏,武死战"的从政理念。选择明哲保身的官员还是好样的,更多的官员沆瀣一气,相互勾结鱼肉老百姓,因此老百姓对穿着绣有禽兽衣服的官员越来越厌恶,于是,"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开始有了贬义。

    "衣冠禽兽"这个成语沦为贬义词,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构衅》一书中:“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穿窬”是窃贼的意思。 清朝小说家李汝珍也在《镜花缘》里写道:"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这里的"衣冠禽兽",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是一致的,指那些外表衣冠楚楚,内心行为却卑鄙无耻的人。

    在明朝以前有个成语,和现在的“衣冠禽兽”的意思差不多,叫做"衣冠枭獍",这个词出自宋朝孙光宪的《北梦琐言》。"枭",是一种穷凶极恶的鸟儿,传说它为了存活,不择手段,不惜吞吃母亲。"獍",传说它饥不择食,杀气腾腾,居然咬死自己的父亲。由此看来,很久以前,在我们的语言里就有成语来形容道德败坏的人了。

    可见,我们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中,会孕育出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思,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这不但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而且要求我们一定不要望文生义,要学会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

    有些被误传了千年的成语 你知道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