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直都在讲“核心素养”,那什么是核心素养呢
虽然经常被批为考试导向,其实我国教育非常重视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任何学科老师教学设计培训的第一课。不但要学教育部规定的核心素养,还要了解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的。如果实践中没达到核心素养要求的水平,非不想也,实不能也。毕竟能力有限,时间有限,资源有限。
知识和技能不是核心素养,在特定的环境下利用和动员心理的和社会的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这是OECD对核心素养的定义。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国际教育大环境的变化的因应,其对应的英文就是competency,不是skill,不是ability。
OECD版的核心素养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一个发达国家成立的国际组织,任务之一就是研究人类经济社会发展。
OECD版的核心素养分四大维度10大能力,是OECD认为21世纪的人应该具备的能力。
看了核心素养的要求,我自己有些出汗,里面很多能力我自己都不具备。而且,有些能力,我觉得书本上的知识教不来。比如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决策能力。
美国版的核心素养
可见美国也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这种在生活里才能培养好的技能。
中国版的核心素养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备如下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真的是切中要害。
比如好多孩子,自我管理能力不行,沉迷手机游戏,
比如那些由于嘴碎被封杀的网络名人,如果在国家认同方面素养好些,不至于从云端跌进深渊。
比如审美情趣,是大部分人都缺乏的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能力。
细分下来,是九大素养,25个基本点。
据说还被细分为了73个行为表现,只是还处在征求意见稿阶段,没有向外颁布呢。
这些素养,不但对学生有益处,我们成人也可以一条条的对比,看自己是不是做到了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是国家在国际大背景下对未来教育发展提出的新目标,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倍受关注的“热词”。核心素养教育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方方面面,学校核心素养教育也需要不同学科的共同努力。根据王蔷(2016.7)《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革》一文介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如下主要内容:
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
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
二、自主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的关键。本人主持的《适应一年多考改革的高中英语词语句篇教学模式研究》明确“英语必须自学,自学才能速成”的主张,就是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特别是关于“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的体现。
自学就是自主学习;速成就是找到学习规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校学生也是自学者,其优势是能在教师帮助下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弥补外语学习缺乏语言环境的不足。
《适应一年多考改革的高中英语词语句篇教学模式研究》注重核心素养的养成。其词汇、语法、语篇三大知识系统有助于提高核心素养的语言能力;其韵诗、经典歌曲、课外读物要求有助于培养核心素养的文化品格;其《思维总图》、《思维导图》有助于形成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其自学方法指导提升核心素养的学习能力。
专家们如果不时不时的造个新名词,就没论文可写了。新名词一定要高大上,要让绝大多数人说不清,这样专家们就可以洋洋洒洒各自表述了。当然,无论什么“社会科学”概念必须在意识形态上政治正确。
我认为核心素养应该是少而精,而不是当前各种花里胡哨的版本,有的居然有9大素养25个基本点,那么多,就谈不上核心,而是全面素养了。作为一个30多年教龄的教师,我定义了孩子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如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给大家解释一下:
1. 会赏人,成为受欢迎的人。孩子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周边的人,能发现家人、朋友、同学、老师等身上的亮点或优点,同时能够用合适的言语或行为表达出来,这样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这都会使孩子在家庭圈、朋友圈、同事圈等中成为大家欢迎的人物,从而为孩子的事业和生活打下基础。
2. 会赏物,将来成为有品味的人。我们要给孩子一双识别美的眼睛,要让他感受到,除了游戏、电视、手机,生活中有更多精彩,旅游、运动、阅读、电影、音乐会、美术展等,都是可以愉悦人的身心的。更为重要的是,语数外、理化生其实也很美,很有让人着迷的地方,只是被我们的刷题式、填鸭式教学掩盖了他们的美。当我们的孩子拥有了这样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他的人生将是充满品位的人生。
3. 会秀己,将来成为有特长的人。谦虚是一种美德,但谦虚也会是一种懦弱,只有那些直面人生,勇敢的将自己的才能在合适的机会显示出来的人,才能让自己的能力经受检验,在检验中再次强化自己的特长和能力,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强。而且,适时的推销自己,也会为自己的人生赢的更多的机会。
4. 会求异,将来成为有办法的人。求异思维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在解决各类问题的时候,如果经常有一种别具一格、脑洞大开但又合乎常理的想法,会使孩子渐渐养成创新的思维,从而让孩子在解决问题时总能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方案,成为最有办法的人,这种能力将助力孩子的事业。
一、我觉得吧,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体现。
1、对于学生,就是综合的素质,因为当代社会不再是,学历为准了,所以培养孩子的综合方面尤为重要,体现在知识的积累、身心的健康、爱好的广泛,还有一点就是社会的参与感,这样国家的发展才有更强的持续力。
2、对于劳动者,毕业之后或者没有毕业的时候,都会进入到工作中来,无论底蕴和平台的大小,但是当代企业,喜欢的人无非分为几种:专业型的基层(拥有专业知识素养,能帮助公司),管理型的中层(能够合理的管理员工,提升公司凝聚力),方向感的高层(就是有远见眼光,合理的进行决策,选择最有利企业的发展),不管是哪种人才,你都可以自己培养自己,可以从低到高去转化,自身的价值才是为长远的职业规划最有利的后盾。
3、对于社会个体,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家庭圈子、朋友圈子、工作圈子、社会影响力等,每个人都有影响力,只是圈子大小而已,要学会做一个影响力大的人,当你发现家庭和睦亲和,朋友知心志忠,工作顺风顺水,这样的话,你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做一个有用的人,是从小立志的一个方向。
(言语可能片面,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为什么有些大学生的素质那么低
现在大学早就不是精英教育,再不是稀缺的人才资源,已不稀罕了,现在高等教育已是大众教育了!
750的总分,考200分就可读大专,有钱能使校推磨,除傻子外,有多少人不能上大学?
中专升格为大学本科,技校升格为大专,比比皆是!大学生需什么素质才能毕业?有规定吗?大学生中有三教九流很正常啊!
难怪很多用人单位首选211、985呢!
谢谢邀请!文明和文化没有关系,教育和教养没有关系!大学生只是学了一些专科知识和基础知识,教养首先和对社会、人和事的认知程度紧密相关的,教养和涵养、脾气秉性是分不开的。文化内涵是你通过学知识,从而把学到的知识螎化到内心深处触及到灵魂深处才能为个人所用,用学到的知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才能体现教养!在整个社会中一个有教养的人处处能体现岀来你的教养。例如:善待老人、为人处事、换位思考、日常生活的谈吐,公共场所的守规、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和周边人的和谐相处等等!有的大学生没教养是有的,但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好的,因为整个社会的和谐需要正能量,学知识,学文化都应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和文明建设,教养也是日积月累来的,但思想意识必须是正确的,如果说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克己复礼”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思想品德是一门学历无差别的选修课,不管你是小学初中还是硕士博士,稍微认真点都能学会。只不过现实中学历好的人选修的次数比较多,所以造成了大学生=有素质的假象。可实际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德智体美劳也架不住人家偏科啊。
就如以前宣传的一样。讲文明,懂礼貌。只用讲讲就好了,懂得就行了。不一定要做的。现在很多家长的意识就是,只要好好读书其它不用管。考上大学才是任务。每次考试后只关心得了多少分。而不关心孩子学到了什么。运用到实际上了吗?只是理论上上教会孩子们什么是下雨,总不舍得让孩子淋一下雨,光着脚踩一下水。一淋就病了……这样孩子永远知道穿鞋踩到水坑会有人担心,永远不会知道鞋会湿,湿了会不舒服。下次遇见水坑不踩或者选择绕行
学历高不等同于素质就高。前段在新联上看到有个人是留洋博士,还在公众场合大骂母亲。当然说这只是个例。但就有些人文化高了。但素质没高。道德没高。现在教育口号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排第一位。如果光智发展了德没发展甚至下滑,那是很危险的。有可能就做出了对自家甚至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事情。所以说学历重要,但文化修养更重要
为什么感觉到江浙粤打工的东北人相对较少呢
东北地区出来的很多男娃宁可去当保安,女娃去做服务员。也极少有到建筑工地或者工厂流水线打工的。城镇化高老工业地区,可能是从小所见所闻的思想观念原因,其实东北家庭根本就不穷,出去的孩子都是年轻人,家里的父母双方都有退休金(东北职工女性50岁男性55就退休了,很多其他地区的人简直难以相信),没有后顾之忧,并且东北地区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没有负担。退一万步说在外混的不好回家也可以有吃有喝有的玩,东北每家的生活水平绝对全国属中等偏上。至于为什么在江浙沪或者广东的东北人很少,第一次有点远语言文化差异大,第二就是气候,去过江苏浙江的东北人都懂那里的冬天魔法攻击的冷绝对不是东北人受得了的。东北老人候鸟养老也是去三亚居多,就连海口冬季的温度他们都说阴冷难受。东北人出去工作的偏爱山东河北京津一带,距离近,回家也方便,黑龙江都有很多直达火车到山东,语言生活习惯都相似。再就是东北人喜欢凑热闹,好听点说爱抱团,比如一个人去河北某市了,七大姑八大姨同学邻居小伙伴的都互相介绍带过来了。其实准确的说东北人在外面都是黑龙江的居多,其次是吉林人,辽宁人出去的很少。
临时总结几点,有不足欢迎补充!
江浙粤不好混所以在企业里或工地上很少有东北人打工。
但话要说回来,不是绝对没有。东北人分两块:一是有学历有技术有素质的在江浙一带打工基本都是管理层或公务员。还有一块是学历低,无技术素质差的基本都是瞎混。由于江浙粤一带法律法规社会治安比较严,瞎混不容易所以很少看到有东北人在企业当一线工人。东北人普遍没有南方人勤快,特别是男人,喜欢搞一些来钱快而又不累的行当。
东北人小钱不眼开,打工又怕累,宁愿瞎混。再说企业也对东北打工者有忌心,这就造成江浙粤一带东北打工者不多的原因。
这个感觉是正确的。东北人最喜欢去的是北京和山东。
为什么东北人不太去江浙沪和广东这些南方城市,一是东北人习惯了北方的气候,南方一是潮湿,二是闷热,最重要的是冬天没有暖气,在北方城里生活的人,一般都不太愿意去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冬天根本过不下去。
东北离北京比较近,很多人都选择去北京发展。以前山东人闯关东去了东北,现在也有大量的东北人落叶归根回到山东,带着子女也回了山东。并且山东的思想和东北很像,都是官本位思想极其严重的地方,东北人在山东的比例非常高。以我们小区为例,我们小区大概有20%以上住户都是东北的,还有10%的东北人投资买房,东北裔的居民将近占了三分之一.楼下商铺的店主,一大半都是东北人。
东北人出来的大部分去了北京和山东,而且江浙沪还有广东外地打工人非常多,东北人也被稀释了,所以显得比较少。
九十年代中期,我在深圳主持一个子公司工作。我们公司的架构是三个外贸业务部和其它行政管理部门,下辖三个工厂、一个仓库。
以前在分公司时,和一位东北籍的大姐工作上配合黙契,我来主持子公司时,便邀请大姐来负责人力资源工作。
不到两月时间,公司三个业务部的主管,纷纷找我诉苦,诉说公司招聘的东北籍员工上班似老太爷一般,按钟点来去,工作没有一点积极性。不仅如此,还偷拿公司样品间的衣服、毛巾被单和布料,更有个别人偷拿羽绒被回宿舍的…
而工厂主管反映东北籍工人的问题更多,不仅偷拿工厂的原料和产品,甚至连设备配件都偷,男员工喝大酒、耍酒疯,打架都打到派出所了。更有个别女工晚上去做三陪小姐的…
我把主管人事的大姐喊来,一齐听取了各部门及工厂反应上来的问题,让这位东北籍大姐拿出处理方案。一周后,她把东北籍员工全部除名,一个不留!
她立了一个规矩:公司今后不再聘用一个东北籍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