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郑强教授说英语被过份夸大,自己却精通英语日语,你怎么看
在我看来 正是由于郑强教授精通了英语和日语,明白了掌握语言的真正目的,所以他才会说,英语被过分夸大。
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在没掌握前都会觉得很神秘。特别像学习英语这种热度高的话题,大家总会有点盲从性,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无数人加入学习英语的大军中。而郑教授作为知名高校的教授,出国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多,而语言作为重要的交流方式,自然必须掌握,所以张教授能够精通英语。而在精通后他明白一点,英语就是工具,就是木工手里的斧头,钳工手里的锉刀。木工不需要锉刀,就没有必要浪费太多的精力去掌握使用方法,如果的确感兴趣,下班后自己学习一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一定要像使用斧头那样熟练使用锉刀,而且由于工作上用不到,没有实践的机会,很容易生疏。反过来,对于钳工也是如此。
郑教授的观点不是说英语不太重要,而是说英语不是对谁都很重要。经常要用英语的必须精通,偶尔使用英语的基本掌握,根本用不到的就没有必要学了。
语言这个知识,用到了才会学,否则真的是闲置,孩子们没有必要花费那么大的经历去学习别国的语言,首先要学好母语,学好国学,这才是根本,否则中华文化何以传承发展?一直以为历史学科的边缘化是一种悲哀,未来恐怕会付出代价的。
其实干啥事都别较真,他说的话又不是圣旨。学什么客观摆在那高考必考,你不学能行吗?说实在他讲得有点道理,是有夸大。况且现在学生对自已文化国学都不重视了,是有点可怕。毕竟咱中国人口最多,占到有五分之一了。况且你和别人交流,你个人母语都过不了关,也实在讲不过去的。再者现在联合国把咱汉语纳入主流语系了,所以国语必须重视起来了。
正因为精通英语,才明白被夸大。
先说郑强教授,刚刚职务履新,由浙大副书记新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郑强是一个“网红”教授,三观非常正确,他的演讲视频和演讲内容,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他有很多的言论,比如对民族工业的支持,要购买国产车。如果中国人自己都不买国产车,我国的汽车制造业怎么能够强大。
他也曾建议把英语踢出高考,认为占用了学生的很多时间,那么英语的作用有哪些呢,为什么英语要作为主要学科呢?
改革开放初期,国门开放,出国潮,英语角等等,把学英语当作一种时髦,当作出国谋生的手段。学会英语就会高人一等,有优越感,并且引进外国技术和人员也需要英语翻译人员。
最重要的是,所有先进技术都有西方把控。我们要发展,要学习,首先要会英语,才能看懂技术资料,才能掌握各行各业世界上领先的知识和技术。
英语的重要性在那个时期,甚至到现在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把英语作为主要学科是一种正确的政策。
不过,随着国家的高速发展,祖国日益强大和先进。很多尖端领域己经由中国人领先和掌握,学习英语的普及性没有那么迫切。
中国不再落后,国内的生活水平己经不比国外差,甚至更便捷和时尚,出国不再是时髦和值得炫耀的事。以前,有海归或者港台的人讲话,总要夹几个英语单词,可以唬唬人。现在人们是讨厌那样的人。
普通老百姓学习英语的必然性没有了,但是英语作为世界重要的语言之一,科学技术人员等一些相关人员依然要学习和借鉴,由英语构成的资料。
我们要和世界交流,要输出,英语反过来也要为我所用,用别人的母语来沟通,更彰显了国家的强大。
因此,英语是我们专业人士掌握的一项工具,它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现在不需要全民学英语,也不必从小就学。但是进入大学当作一门知识来学算不算晚,有待商榷。
英语的作用不是被夸大了,而是被弱化了,中国的强大,中文也会被世界学习。世界学中文也会成为必须和时尚的一件事。
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精通中文。外国语言不是必修课,能懂一些外语只不过是能力的附加值。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年轻时好学上进,博学广闻,但基本上是立足国学。组织赴法留学时,他自己却选择留在国内。从事国内革命实践。才有了后来的伟大成就。毛选五卷发行世界,诗词传扬海内。令许多外国有识之士崇拜。
郑强教授是明白人。中国人要爱中国,学中国文化,为中国建设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