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西槎路158-1号田心花园B栋D梯203房的英文收货地址哪位知道?能帮忙翻译一下吗,谢谢
Baiyun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west Cha road 158-1 TianXin garden B building room 203 D ladder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现在清廷的一份堪称奇文的“上谕”中,其含义必须结合上下文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去理解。
这句话本身的意思就是:各国的洋大人们!我愿意在中华国力的许可范围内,尽可能给予你们赔偿,以博取你们的欢心!当然,我们的国力也是有限滴,贱民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滴,所以,能不能请洋大人们开恩,让我们少赔一点。总之,要让您们欢心才好。
看了不少回答,以及一些文章。居然对这么一句丧权辱国的话,作了另类解释,说是为了“减少和议的代价”,言下之意,说这句话的含义就是为了少赔钱,目的是在与列强的谈判中,为中国争取权利。
卖国就是卖国,丢人就是丢人。洗是洗不干净的。下面我来为您作个详细的解答。
一,事件的背景。
1900年5月21日,荣禄神秘兮兮的向慈禧太后禀报了一个机密的情报:各国公使已经联合决定,“勒令皇太后归政”。
应当说这是一个捕风捉影,毫无根据的假情报。
但是这个情报触动了慈禧太后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慈禧太后对大清帝国的绝对控制权,是不容许受到任何挑战的。
对于慈禧这么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老女人来讲,听到这个消息,经过长时间的压抑,对洋人所有的不满,突然集中爆发了!
慈禧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向世界上11个国家同时宣战。这11个国家囊括了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强国,包括英国、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奥匈帝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
既然宣战了,按道理就应该派大清帝国的远洋舰队远征,去进攻这11个国家。
可惜大清帝国并没有这个实力。
太后想出了一个就近的办法。利用在北京地区打拳的义和团,以及少量的清军,去进攻这十一个国家的大使馆。
在当时的北京城,到处是义和团的拳民,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着吐火吞剑等各类绝技,号称刀枪不入,成为一种时尚。如果哪个王爷家里没有收留几个义和团成员,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
显然攻打大使馆,这是违反国际法的。不过你要跟太后讲国际法,她也不懂。
大批义和团拳民高呼刀枪不入,向洋人的大使馆发动了英勇的冲锋。
可惜在机关枪下纷纷倒下。
慈禧太后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进攻大使馆,另一方面悄悄派人给大使馆送食物。她也非常害怕把事情做绝。
之后,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借口,就是由于中国“野蛮进攻”大使馆,所以出兵保护本国侨民。
慈禧太后见八国联军打到,“西狩”去了。大清的子民们!我到西边打猎去了。洋人来了,你们就在这里撑着吧!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同时狮子大张口,共列出了12条,提出了巨额的赔偿要求。
慈禧太后命令奕劻、李鸿章等人与列强进行谈判,原则上对洋人提出的这些要求,几乎全盘接受。最后签订了所谓的《辛丑条约》。
二,卖国无下限。
有这么一种言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目的是“要在保证议和的同时,考量到国家的国力。并非无下限的尽国家的能力来满足列强的勒索”。
这种洗白恐怕是用力过猛了吧!
我们来看看1901年2月14日,慈禧太后通过光绪皇帝的名义发的一道“上谕”,这道上谕堪称是一篇奇文: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拳匪构乱,开衅友邦”,这是你慈禧太后自己让这么干的,好了的吧?那也根本不是什么“友邦”,就是一帮明火执仗的强盗,合伙侵略中国,只不过你慈禧太后被打怕了而已,好了的吧?
“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意思就是:我已经知道这是一种无下限的卖国行为,但是只要你们洋人承认我慈禧太后对大清国的统治,只要不危及我的统治权威,这12条苛刻的、完全不平等的条约,我答应全盘照单全收。
“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我已经全权委托大臣,对您们的指示精神,认真研究,只要我们中国国力能够承受得起的,只要能让您们欢心,一切都好办。
好了,就是这么个意思。大家有没有看到,这份所谓的“上谕”,有没有为中国老百姓争取一丝一毫权利的意思表示?
某些人所谓的“指示奕劻、李鸿章等与列强尽量磋磨、交涉,以减少赔款数额及分期赔款利息”。不过是明知道中国国力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万不得已而求洋大人开恩,适当减免一点而已。
三,贻害无穷的灾难。
《辛丑条约》几乎全盘接受了洋人的苛刻条件,比如,该条约规定:中国对各国赔偿白银价息合计超过9.8亿两白银,并以关税和盐税等作抵押。不要说当时的清政府,不要说中国当时老百姓极端贫穷,这笔巨款就算摆到今天,中国人口已经接近当时的4倍,增加到14亿人,摊到每个人头上,每个人要给0.7两银子。
最最可恶的、贻害无穷的条款是: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大家明白这个意思了吧!!外国可以在中国一些核心地区合法驻有军队,中国反而不行。
根据清朝政府的卖国条约,日本也可以在中国合法驻军。这些日本军在清朝政府灭亡了之后,还是死赖着不走。
驻扎在中国的日本军,到了1931年,在9月18号这一天,发动了事 变,占领了我国的东三省。后又是在1937年,到了7月7号这一天,发动了“卢 沟桥事 变”。
我小的时候学历史总是搞不清楚:日本既然是个岛国,与中国隔了大海。它侵略我国为什么不从海上登陆作战?为什么会在卢 沟 桥这个中国内地发动侵略战争?
根源就在于:这帮日本军,就像附骨之蛆虫,从晚清时就已经驻扎在中国,几十年一直死赖在这里就是不肯走。
直到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击,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代价,才把这帮瘟神彻底的赶出了中国。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是令所有华夏同胞深感耻辱的一句话。说这句话的人,正是晚清实际上的执政者慈禧太后,她也因此被国人大骂崽卖爷田心不疼,真活了个没心没肺啊!
可这话也太卑微了,好歹人家是太后啊,于是很多朋友可能以为是臆造的,是想当然地给慈禧太后加一层罪。可事实上,慈禧的确这么说过,还冠冕堂皇地发布在上谕中。
此话何意呢?很好理解,衡量中国的物力财力,能给就给,只要能讨得列强的开心就行。
近来据某些历史学家考证,说慈禧的本意并不是穷尽一切可能去给帝国主义各方面最大的优惠,而是在确保其政治统治的前提下,以最小的代价、尽可能少的“中华物力”,去换得列强的欢心。
但就算真是如此,也不能证明什么其中有什么本质的变化,晚清政府的软骨头、没骨气,那是板上钉钉的。不管慈禧本意如何,都不影响学术界认定此后清廷已经成了“洋人的朝廷”,是洋人欺负百姓的走狗和工具。
站在慈禧的角度,中华财富都是她家的,当然希望付出的代价越小越好。可如果不行的话,那她也不介意多出++,列强要多少,她就给多少,只要盘踞在北京城里的八国联军肯退兵。
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在慈禧眼里,根本无法和她自己的人身安全相比。也许她认为,她就是这个国家的代表。可事实会证明,她是她,国家是国家。
聊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慈禧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臭名昭著的话。
1900年5月,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情,以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等八个主要国家为首的侵略者,组成联军向清朝发动进攻。
其中人数最多的是日本,派出了战舰20艘,海军陆战队540人,陆军20300人;最少的是意大利,派出战舰2艘,海军陆战队80人,陆军5人,还大部分是水手,仿佛打酱油的,但人虽不多,干的坏事可不少。
此战的导火索是义和团运动,而义和团的起源,又跟愈演愈烈的中外矛盾有关。
近代以来,依托不平等条约,洋人的教会势力深入内地,逐渐形成一帮依附教会的“教民势力”,这些二腿子与其他百姓发生争执时,总能得到教会的庇护,就连清朝地方政府也不敢干预。
有压迫就有反抗,再加上山东、河北一带历来就有民间秘密会社的传统,于是大批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小商贩和运输工人等下层人民,便集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组织。
义和团的宗旨原来是“反清复明”,但在和清朝的对抗中,义和团发现当前的主要矛盾不是清廷,而是正在欺压、瓜分中国的列强,于是改宗旨为“扶清灭洋”。
这里说明一点,义和团从反清改为扶清,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得到了满清部分权贵的认可。例如慈禧的心腹端王载漪,是义和团最大的支持者,正是在他的劝说下,慈禧才对义和团转变了态度,从剿灭变为安抚。
但要说载漪和慈禧有多相信义和团,倒也不见得。载漪是想借义和团提高自家的价值,好让儿子溥儁在光绪之后继任皇帝,慈禧则是打算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
义和团极为痛恨洋人洋物,凡是落在他们手里的洋人都没有好下场,还曾破坏洋人的教堂、商行等,给洋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列强因此大怒,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
这时的慈禧,内心中是极为反感洋人欺压的,正想给列强上点眼药,让他们不痛快呢,因而一开始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随后,列强便以镇压义和团、保护公使为名,强行出兵北京。
在此说明一点,列强早对中华垂涎三尺,义和团运动只是一个借口,哪怕没有义和团,该发生的一样会发生。
面对列强的入侵,慈禧感到害怕,想要退让议和。但很想让义和团大展神威的载漪,命人伪造了一份列强给清廷的外交照令,大意是让慈禧还政于光绪。
要动权力蛋糕,这是慈禧无法容忍的,于是马上召集御前会议,下诏宣抚国民,于6月20日正式向11个处于当时世界最前沿的列强国家同时宣战。
光绪极力阻止,认为清朝无力与各国一战,但怒火中烧的慈禧压根不听,为表决心,还斩了好几名主张答应列强的要求、剿灭义和团的官员。
但是,被慈禧寄予厚望的义和团,注定承担不起这份重担,松散的组织,光凭一腔热情的血肉之躯,如何对抗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
另一方面,手握重兵的东南汉人督抚们早已看清了形势,认为慈禧宣战是乱命,并不出兵,和列强签订了互不侵犯的协议,史称“东南互保”,甚至做了些清廷玩完后收拾残局的准备。
本来应该是慈禧手中重器的八旗军,那会儿已经腐化得没啥战力了,根本靠不住。各方因素加起来,这场战争清廷败得毫无悬念。
慈禧逃往西安,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的全权代表,并发布彻底铲除义和团的命令,这是她给列强呈上的第一个诚意。第二个诚意,就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是这句话最直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