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山东哪些城市的方言外地人听不懂?为什么
很多人都认为山东话透露着一股憨爽气息,尤其是外地人在接触山东人以后,感觉山东人的气质和口音非常符合煎饼卷大葱的形象,一张口就知道是山东的。其实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山东的方言体系可不仅仅只有鲁西、鲁南那一片,况且山东也有很多地区不吃煎饼。
当然是烟威方言了,独一份啊。
大学认识了三个老乡,一个烟台两个威海,我是潍坊,我们在一块是从不敢飚方言的,互相都听不懂啊,烟威话,我大概能听懂百分之六十,剩下的全靠猜了。
而青岛跟济南两地,经常去,方言交流毫无压力。在济南呆的时间多些,跟济南人聊天,不需要说普通话,除了个别词,全程很通畅。
即便是菏泽济宁等地,虽然口音差别也很大,但至少那边只是口音的变音,大体上跟普通话还是很相近的,只是语调的变化,有些变词也很有规律,好记。比如“的”发“类”的音,水发“匪”的音。
但是烟威话的变音太多了,太难懂,反正我是听得一愣一愣的。
大概烟威处于山东半岛最东端,受中原官话的影响最小,保留了东莱古国大部分的方言系统,在山东省内,的确是独一份了。
中国方言分为8种,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晋方言。其中北方方言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也是范围最广的,包括东三省、山东、内蒙、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安徽、新疆、宁夏、湖北、天津、北京、江苏北部、四川东南部、贵州、云南、广西西北部等,北方方言的代表是北京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各地方言占中国总人口的百分之70之多。
吴方言,说吴方言的主要是浙江、江苏两省,还有上海,其它包括安徽南部、江西北部、福建东北这些地方。
赣方言主要是江西人的母语体系,分布较少。
湘方言
闽方言,闽方言主要分布
福建、台湾、海南一部分。
粤方言,粤方言分布在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一部分。
我们说说山东方言,山东话原本就属于北方方言,而且除了胶东话有明显的不同外,其它都还比较容易听懂,虽然个别语句不一样,但是大体相同!要说方言最难懂的地方应该算福建话、温州话、两广话,湖南话吧,在福建几十公里的距离都可以完全不同,所以闽北地区为了更好交流基本都会说普通话,这跟闽东一带就完全不同,很多福州老人都不会说普通话。我是新疆人,也是从内地迁入,这里来自全国各地移民很多,但是并没有任何语言困扰。
我是烟台福山人。老家的话SH与X不分,比如深念新,尚念像,声念星;ZH与J不分,比如直念及,主念举,照念教;CH与Q不分,比如吃念起,车念妾;R与Y不分,如人念音,日念一,让念洋,等等。至于饺子叫姑儿,水桶叫骚,你念那,快叫扣喽……等等,像单词。10岁时到兰州,转了学上四年级,刚到班上恰巧是语文课,老师让我朗读课文“岳飞”,我朗读同学们都哈哈大笑,他们根本听不懂!
学习欧楷半个月了,问一下练多长时间能够入门,多长时间换帖合适
临帖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从临帖中学到了什么。你觉得临一本帖,已经不能从中汲取有用的东西了,就试一下其他的字帖。当发觉新字帖能更好的学习掌握,则进行下去。如果你觉得还是不对自己的路数,再回头去临原来的字帖,或许又会发现,原来的字帖中还有许多奥妙的东西。
古代经典的书法作品,能流传到现在,不是偶然的。一部作品,是书法家经过数十年的磨砺而铸就的。后人学习,自然不可能三五个月便洞悉其精髓。划定一个时间去临写一本字帖,这不科学。
人的资质不同,用功不同,有人几天下来便能得要领。而有人多年临写却连门槛都没有找到。而且一个人的审美观念还会随着外部的影响和自身的兴趣,发生改变。
临帖还有一个重要性,便是训练手的稳定性,坚持临写一本字帖,有助于手的肌肉形成一种运笔轨迹的记忆。这就是同样的楷书,能写欧体字的,却不能写颜柳赵体。能写颜体字的,同样也不能写好另外几家的字。
再有学习书法,不是要把自己训练成为全能选手。第一是做不到。第二是没必要。书法的风格体式虽然不同,而道理是相通的,专心于一体,长期的临写,更能从中发现这个书体中的用笔方法。精临便能有所得。泛泛的学遍天下,皮毛都得不到,又有何益!
初练书法,如果仅仅半个月即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我只能说,你是个天才。虽然说还有很多问题,但这毕竟是只练了半个月。
换帖,是很重要的学书方法,是博学精进的有效途径。
换帖要慎重,也要选好时机,一般来说,对初学之帖能够背临或基本掌握之后,才可考虑换帖。目前你的水平远不到换帖的时候。
关于换帖,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同一字体之换
指同一人的不同字帖的转换。关于欧楷,明代丰坊有句话:由《九成宫》而敛为《虞恭公》,则于今人笔法近矣。指的就是这种换帖。
其目的在于,扩大对某一书体的字的数量的掌握,和拓宽对这一书体的风格变化的把握,增加对其全面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
二、同一书体不同字体之换
指同一种字体不同人书写的转换。丰坊还说过一句:学书以欧为门户,以钟为归宿。指可由学欧转为学钟繇。
这样可开阔眼界,明了更多的笔法和结字方法,发现不同的书写情性,找到更适合自己审美和习惯的东西,有利于扬弃和创新。
三、不同书体之换
指的是真草隶篆之间的换帖。一般来说,先学楷书,再学行书。这种换帖,较前两种更有难度。
这种方法,不论笔法还是结构,都有了明显的崭新的变化,甚至是脱胎换骨的变化,它可使我们摆脱单一书体的局限和狭隘的审美束缚。
题主的字,尚需认真临帖,暂不考虑换帖。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谢谢邀请!
临帖是一个书者一辈子的事,你才临写了半个月,就提出这个问题,有点操之过急了!
临帖,先求其形似,再求其神韵。建议专工一帖,把一个帖上的字临到七分像时,再考虑换帖。如果你真心热爱书法,并且有充分的时间,能做到持之以恒,要把字临出形,临出神,至少要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方可考虑换帖。吴昌硕一生对《石鼓文》情有独钟,他九十多岁时,还在临写《石鼓文》,结果是临出了“大名堂”!
下图为吴昌硕临的《石鼓文》
具体到临写多长时间才能入门,这要看你自己的工夫了。临帖,重点要掌握好笔法和字法。临帖前,要反复读帖,尔后再按程序进行对临、背临和意临,把字临到七分像时,再加上三分自己的东西,就可以出帖写作品了。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较长,有的学书法的人,临帖临了一辈子,也达不到“七分像”,何谈出帖去创作书法作品呢。
下图为楷书大家卢中南的字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建议题主还是把心静下来,摒弃杂念,耐住寂寞,老老实实的把古帖坚持临下去。功到自然成。只有工夫到家了,才能把字写好写出神韵。
在读帖临帖的同时,还要用心对书法精神进行领悟。古人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认为,学书也是一样,汝果欲学書,工夫在字外。这个道理就留给题主慢慢的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