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师爷赵佩茹在相声界声望如何?马三立为何会和他搭档说相声
赵佩茹先生是相声宝字辈的大门长,在相声圈的声望当然不小。在马三立所有的搭档里,论业务,没人比得上赵佩茹。用马志明的话说:“当代中国说相声的捧哏,超过赵佩如的...甭说超过,接近他的可以说是没有。”
对于普通相声听户,赵佩茹先生的声望属于第二梯队,当然,第一梯队也就是张寿臣、常宝堃、侯宝林、马三立、刘宝瑞五人而已。
从解放前袁文会对他的态度,也能看出赵佩茹先生的地位。
当时燕乐和庆云打对垒,燕乐年终演员有双薪,袁文会掌控的庆云约的是一、二流的曲艺名角,如小彩舞的京韵大鼓,陈士和的评书,赵小福的时调,金万昌的梅花大鼓,郭荣山、韩永先的拆唱八角鼓,于德海、冯书田的中国戏法,佫树旺的坛子,谭俊川的翔翎技艺(踢毽),吉平三、荷花女父女俩的太平歌词,常树田的单弦,张寿臣、侯一尘的相声,另外又找来几个漂亮的女演员清唱二黄。阵容强大,一时无两。大轴主角小彩舞原己在小梨园挑大轴,凭着袁文会的势力,小梨园允借两个月。
其中常宝堃和赵佩茹的相声也是顶梁柱,有一次常赵二人谈闲话,就说咱们这么卖力,票房这么好,也混不上双薪。谁知被袁文会知道了,马上派人把赵佩茹打了一顿,杀鸡儆猴,好在没打常宝堃。
可见在袁文会心中,赵佩茹先生比常宝堃先生差一点点,但又比其他艺人高。
后来袁文会又成立了兄弟剧团,以常宝堃和赵佩如为主角。从此,他们俩平时受压迫还不提,有一次因为上座不好,袁文会的狗腿子就要把常宝堃和赵佩茹给废了,结果兄弟剧团全班人马都到袁文会家去跪地哀求,向袁赔礼,才算罢休。
旧社会艺人的地位低下,很多时候被人欺负,从被欺负的情况也能看出地位声望。(兄弟曲艺剧团的反串戏及彩扮相声剧,一直演到解放后的一九五零年,最后的一出戏是《枪毙袁文会》。这出戏是对压迫艺人的恶魔的控诉,也是对旧社会的控诉,对袁文会其人其事,其罪孽,大家都非常熟悉,而且又都身受其害,所以演得很成功。赵佩茹的袁文会,如实塑造了一个万人唾弃的恶霸形象。)
而马三立和赵佩茹作为搭档,可谓天造地设。
赵佩茹先生和马三立合作的契机
赵佩茹先生的老搭档常宝堃去世以后,他这位被称为“亘古一捧”的宝藏相声艺术家一时间没有合适的搭档,自己做过单口,也和李寿增搭档过,效果都一般。
而马三立也先后和杨少华等人搭档,因为他的马氏相声一头沉的表演方式,为他捧哏的几位相声艺术家都显得话特别少,包袱不够响。直到后面遇到赵佩茹以后,两个人配合的很默契,而且在捧逗之间,他们的语言接洽能力也是相得益彰。也为以后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奠定了基础。
1973年赵佩茹因病去世,马三立闻讯痛哭失声,这也是马三爷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落泪。
据说马三爷去火葬场送赵佩茹先生时,看到赵先生的遗体,说了一句:佩茹啊佩茹啊,说了一辈子相声没“顶瓜”,今天怎么“顶瓜”了呢。
“顶瓜”的意思是紧张,出汗,原来赵先生的遗体从冰柜里推出来,遇到空气后脸上有了水珠,所以马三立大师有此一说,在场的人听了,着实心酸。
赵佩茹老先生师承焦寿海,在相声的辈分“德,寿,宝,文”里面,他应该算是“宝”字科的,而且他也是焦寿海先生的入世弟子,也是大弟子。在相声界是第六代传人,和侯宝林,马志明是同一辈相声艺术家。
赵佩茹先生在相声界的声望
赵佩茹先生在刚刚步入相声这个行业之时,由于是焦寿海先生的入世大弟子,深得他的真传。在相声表演形式上功底深厚、活路宽阔,用字准确,细致入微而闻名于相声界,因此,他倍受同行们的崇敬。最关键的一点,在那个时代,捧哏,逗哏没有现在区分的这么清楚,只要是一个相声演员,在这两方面都必须做到游刃有余。赵佩茹老先生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他在捧逗上面,都发挥的特别出色。
早年期间,他和常宝堃互相搭档,而且主要以捧为主,两个人在一起表演了大概有14年的时间,再一次慰问朝鲜演出中,常宝堃不幸离世,赵佩茹先生也受伤。
离开了常宝堃先生以后,他换了好几个搭档,先后和李寿增和马三立表演了很多的经典相声作品,直到1973年与世长绝。
赵佩茹先生一生一共收了33个徒弟,其中就有现在最火的相声演员郭德纲的师傅侯耀文先生。
赵佩茹先生和马三立合作的契机
赵佩茹先生的老搭档常宝堃去世以后,他这位被称为“亘古一捧”的宝藏相声艺术家一时间没有合适的搭档,自己做过单口,也和李寿增搭档过,效果都一般。
而马三立也先后和杨少华等人搭档,因为他的马氏相声一头沉的表演方式,为他捧哏的几位相声艺术家都显得话特别少,包袱不够响。直到后面遇到赵佩茹以后,两个人配合的很默契,而且在捧逗之间,他们的语言接洽能力也是相得益彰。也为以后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第五评委娱乐观点,欢迎关注留言讨论。
赵佩茹能够走上相声道路,也是机缘巧合的事情,因为他家不是干这个的。
赵佩茹的父亲赵希贤,是挑厨供的(春典,变戏法的),按理说赵佩茹应该子承父业,将来也挑厨供。
但当时焦少海(也叫焦寿海)在京城找不到搭档,据说是因为焦少海太矫情,喜欢把自己打扮的油头粉面的。而当年的相声艺人腻歪这个,觉得你一个卖艺的江湖人,留着小分头抹一脑袋发油,很多活都使不出来。因为传统段子的角色都是底层,流氓痞子沙雕居多,油头粉面的塑造不了角色。
所以没人愿意跟焦少海联穴,东安西城天桥他都去不了。而焦少海自己又不擅长单春(单口相声),只愿意使对口活,于是找到朋友赵希贤商量。赵希贤一想自己儿子学戏法要吃多少苦才能出师,还不如学一门文生意(当时相声评书是文生意,打把势卖艺是武生意)更好,于是就让儿子拜焦少海为师,跟他学习相声,也顺便解决了焦少海搭档的问题。
于是赵希贤的儿子赵佩茹就成了焦少海的弟子,艺名叫小龄童,记住前面没有“六”啊。
另一种说法是赵佩茹压根就是老焦家养大的孩子,没懂事就住在焦家,给他开蒙的也是焦德海,后来才指派给儿子焦少海当徒弟的。
无论哪一种说法,当时焦少海为了把小龄童带出来,亲自给他喂活,自己那么大一个角儿给孩子捧哏,那自然是能耐蹭蹭的涨了。而赵佩茹也是天赋异禀,毕竟有文武两门生意的底子,无论说口还是身上,那都一等一的棒,等到他出师的时候,名气已经远远超过其师父焦少海,成为独当一面的大角儿了。
当时赵佩茹被各个茶馆剧场邀约,甚至连当时非常奢侈的电台都请他去录相声,每天少说也有十几块大洋的收入。而赵佩茹红了之后仍然孝敬焦少海,让焦少海非常感动,拿着徒弟给他的钱去花天酒地(当时的艺人娱乐活动就这些),彻底忘记了自己养徒弟是为了重回舞台巅峰的目标。
于是赵佩茹就去找了小蘑菇常宝堃当搭档,两人确实是天作之合,一个是从小被父亲量活长大的,一个是被师父从小量活长大的。天赋满满的同龄人一碰撞,立刻火花四溅一举成名,当时天津五档相声,小蘑菇和赵佩茹几乎压过了张寿臣,成为天津剧场的顶流。
至于两人跟袁文会那些恩恩怨怨,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毕竟那是特殊历史下的故事。但赵佩茹确实挨过袁文会的打,而且对他的恨也更深,以至于解放后庆云杂耍馆解放后改名为共和戏院,赵佩茹扮演袁文会,因为演得太传神,张寿臣后来看见赵佩茹都“顶瓜”(紧张害怕之意),可见赵佩茹的表演功底有多深。
赵佩茹现在也被人称为捧哏亘古第一人,主要原因就是他两个主要的搭档——常宝堃和马三立实在太有名,而他逗哏的搭档又太一般,以至于赵佩茹捧逗双绝的能耐都被忽略了。
实际上赵佩茹对于逗哏捧哏两个位置都有非常深刻的见解,怹对于舞台尺寸的掌握,以及观众情绪的把握都是独一档的。赵佩茹的捧哏功底可见于常宝堃和马三立,尤其是马三立在离开赵佩茹以后,跟张张庆森王凤山的合作,综合表现就差了不少,所以马老才会对赵佩茹如此痛惜。
而赵佩茹逗哏的水准,可以从他的徒弟高英培李伯祥身上看到端倪,佩茹老可不是那种收了钱给个名分的商人师父,怹对徒弟都是亲自教学,而且严格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正因为这种对艺术的一丝不苟,所以高英培和李伯祥等才有这种艺术成就,两人都是津门相声的风云人物,足以印证名师出高徒这句话。
总而言之,正如德云社总教习高峰所说,赵佩茹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神,这并非人云亦云,实出于赵先生艺术的精道。
这句评论对赵佩茹而言丝毫不会过誉。
至于侯耀文这个带拉的徒弟,赵佩茹一个字都没教他,只是挂个名而已。至于侯耀文的徒弟郭德纲,他是连侯耀文都没教一个字的人,就更加和佩茹老拉不上关系了。
这种师承关系和艺术无关,属于商业领域的范畴,应该另当别论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