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倒背英语,徐树铮14天学会蒙语,梁启超、钱钟书等人过目不忘,这是天赋还是后天训练达到的

记忆力在整个智力水平的评判中层次是最低的,一个大师级的人物,如果仅以背功去衡量他的学术水平,那他的水平也太偻了!

大师之所以被称为大师,首先是他的思想,对自然宇宙人生社会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见地,而不是靠花了很短的时间学了几种外语,倒背如流了多少古籍经典!如果仅仅是这样他就不配做什么大师!

其次还要看他的著述,真正的学术大师一定是著作等身,一定是桃李满天下,而不是靠着一个人的苦修苦学而成就的!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已是千古典范,有谁敢不承认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有著述有著作还不行,还要看他写了什么研究了什么研究达到了什么水平,是否填补了国际国内空白!是否影响了世界是否引领了世界最前沿最高端的学术研究成果!否则也难以成其为大师!

也许我们心目中的大师只是关住门自己评定的吧!是不是大师自己说了是不算数的!正如马未都先生说的,有人请他做导师,有人称他马大师,他说自己什么也不是什么也做不了,这年头在电视上混个脸熟就敢称导师,做几回嘉宾就可自封为大师,其实他们离大师的水平还差十万八千里呢!文学界的鲁迅是大师!绘画界的齐白石是大师!曲艺界的侯宝林是大师!戏剧界的梅兰芳是大师!语言界的季羡林是大师!科学界的钱学森是大师……大师是国宝级的不是随便拿出一个就是大师!自封的更是不做数!

超强的记忆,当然可以提高你的学习效率,也能使你可能获得比普通人更大的成功。但记忆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手段而已,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有创新思维,才是学习的至高境界。

所以,自己记忆不好,也不用担心。据说曾国潘少时读书,因为记忆力不好。有一次一页书背了一天都背不下来,只好夜里挑灯继续背。正好,那天晚上有一梁上屑小潜入曾府想顺点东西,想等曾国藩背完课文后去睡觉再下手。不料,曾国藩读了一遍又一遍,竟都背不下那页书,迟迟没去睡觉。小偷在梁上听了多遍后都能背了,曾国藩还不行。一怒之下,跳下来当着曾国藩面背了一遍后扬长而去……呵呵。

具体说到辜鸿铭、徐树铮、梁启超等人,不可否认,他们的天赋是比一般人强多了,但让人们记住他们的并非他们超人的记忆力,而是他们的学问和成就。其实他们的成功是离不开勤奋的。曾看过一位名人的传记,说自己三岁识字,四岁即能背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其实简单分析一下就可知这是有夸张成份的。一般人两岁时会说话,即便这时他就开始背唐诗宋词,四岁背下600首唐诗宋词,几乎是一天就要背下一首。对于一个才三四岁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超过十分钟的小孩,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我不否认会有天才,但总不能有勃科学科规律吧,天才也是要有一定的时间浸染的。

又比如说徐树铮十四天学会蒙语,我还看过有的人说梁启超在逃亡日本时,在轮船上学会日语的故事,多有虚构夸张成份。其实,徐树铮本来就长期主办对蒙事务,梁启超外语水平一直不错,他们早就接触过蒙语日语,只是平时不怎么说,要用时稍稍练习一下就能应急日常交流之用了,相信他们的水平也可能只是仅限于此而已。比如说,人们就对梁启超是否翻译了日文小说《佳人奇遇》一书存疑,研究梁启超的日本学者山田敬三指出,以梁的日语水平是不可能翻译出此书的。

至于说辜鸿铭倒背英语,这有什么必要吗?即使他真的这样做了,也不过是炫一下技罢了,相比他的学问成就,简直不值得一提。

后人谈前辈名人,多有以讹传讹,又或为了突出他们的不同之处,以彰显他们的功绩,多会夸张虚构一点……舍本求未矣。

唐代 英语六级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