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结果说「家里藏书超过500本,孩子的教育更容易成功」?阅读的好处是可以量化的吗
《黄生借书说》里面有句名言,"书非借不能读也",至今印象深刻。意思是借来的书,要在约定时间内归还的,所以必须抓紧时间读完,否则就会延误还书的时间,下次再借就困难了。如果自己家里有现成的书,就不需要这样急着看书了,因为看不完还有的是时间,所以总是把看书的时间往后推,书籍就慢慢成了束之高阁的藏品了。毛主席的书法写得特别好,这是举世都承认的,可谁能想到他的书法是在一个月内日理万机的闲暇之余练出来的。毛主席看中了一本书法作品,很是欣赏,想借来看看,可是主人只答应1个月,于是主席就忙中偷闲,认真研读模仿,众做周知,主席的领悟能力是超人的,就在第29天,主人捎信索回,毛主席发现还差一天,又继续抓紧时间研读,然后及时交还,后来传为佳话。可见借书读书本身就是对读书者的一种促进,因此本人认为,家里存书多并意味着主人读书就多,家里存书少可能读得更多更好。
因人而异吧。我小时候就很喜欢看书,但是我家里的书很少,妈妈从来不给我买书,只有别人家的孩子大了,家长把不要的书送给我。所以我到处找书看,我小时候很招小孩子喜欢,所以邻居阿姨们总喜欢让我帮忙看孩子(我三四年级,看幼儿园,或一年级的孩子),经常我就会把他们家的儿童读物都读个遍,有些还会借回来读。妈妈是老师,有时会没收学生的书,而我就会偷偷地把这些书看了。我就是这样开始读琼瑶的。上高中的时候,一个邻居是语文老师,家里有很多经典的书籍,但他爱书如命,从不外借,更别说借给小孩了。但是我跟他女儿很好,就让她女儿偷偷拿出一两本来给我看,看完再换。可以说,我家里连个像样的书架都没有,但是我少年时期读的书还是不少的。
现在,我家里有大大小小四个书架,书籍肯定超过500本了。但我儿子对这些书熟视无睹,从来没有翻看过,似乎一点也不好奇。可能他真的对读书没有兴趣。所以,外在的环境毕竟是次要的,最主要的还是内在的内驱力。
谢谢邀请!大白话,直接说
不一定。
家里藏书多肯定是好事,能营造出文化氛围,对于孩子有潜移默化的效果,更加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对于以后的成长大有好处。
当然什么事也不都是绝对的,有的小孩他就不喜欢读书,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这个研究结果是否精确?阅读的益处是否可以量化?未深入思考,不敢断言。但确有一定道理。
读书的好处,自不必多说。要读书,必须有书;要形成读书习惯,必须要随时能看到有书。家无片纸之人,绝无读书习惯。要使孩子成功,就应该养成孩子读书习惯,就应该家有一定量的藏书。而且,家中藏书的结构,很可能对孩子的读书取向和成才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家庭,都应该有一个书房,都应该有一定量的藏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
室有藏书堪可夸。
春雨润物细无声,
书香之气漫万家。
你如何看待未成年孩子在国外受西方教育
我个人不赞成。因为全世界都在学中国文化,孔夫子学院已经走向世界了,国内的教育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未成年人应该在国内好好学习中国文化,等到成年以后,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再让他们去国外留学,这样就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未成年人出国留学年龄越来越小的原因
有些家长盲目跟风,没有自己的判断,觉得孩子能去国外读书,就是脸上有光的事情,孩子去国外就是“镀金”,其实不然。未成年人自己有的格外不愿意,但是在家长的强迫下,只能顺从。
二、国内教育的发展
我国近年来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有了很多方面的改进,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中国培养出的这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就是最有力的辩护,西方恶意炒作和中伤的“中国教育没有前途”,简直是诽谤诋毁,当然也会不攻自破。
三、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不偏不倚,才是“大家风范”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或者多面性,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从中汲取养料呵精华,而要舍弃糟粕和“垃圾”,这样才能让一个人不偏不倚地前进、奋发。
结语:个人观点是不要让小孩子去留学,等成年以后出国留学,然后回来为祖国建设增砖添瓦,这些童第生、钱学森、詹天佑、鲁迅、孙中山等老一辈的留学生就做的很好,我们应该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