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用什么方式可以保证选拔的相对公平呢
目前还没有一套评价体系来代替成绩。但我们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不能让人觉得上北大清华的学生连道德品质都比其他学生好,这才是最可怕的。
实际上,学生时代是成绩好的占优势,不论是家长、老师都称赞。而且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进入社会,大家的眼光一直不变。
以公务员考试为例,选拔公务员应该最看重什么品质?那实际情况是成绩好的,会做题的才有可能入围。学生阶段唯分数论还可以说学生的主要事情是学习,进入社会了设置的第一道坎,还是分数。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第一依据就是学历。
作为一名教了36年的老师,经历了几次教改,我常常在想,中国的教育到底要走向何方?和我同龄的朋友们一定记得我们小时候读书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没有现在孩子读书辛苦,我们书包里只有几本书,作业也不多,做完作业就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跳绳,做小风车,小汽车,做风筝……我们的动手能力特别强,学校常识课也会带我们在学校的试验田里种玉米,种豆子,教我们授粉,我们也会去农村支农,我们没有现在孩子学得辛苦,但是我们长大了,我们的生存能力,工作能力一点不比现在的孩子差!难道我们的教育在倒退吗?现在教育一切为了成绩开路,孩子们每天上课多,作业多,周末补课多,孩子每天疲于应付学习,根本谈不快乐学习,孩子们的天性和创造力从哪儿去发展呢?
我们需要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才能既要分数,又不会影响孩子们健康的身心发展,因为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唯有教育上去了,才能真正实现科教兴国!
可以负责任的说,在所有已知的选拔方法中,还没有比成绩分数更加公平,更加客观的东西。为了简单说明问题,我以高考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公平的考试,特别是唯分数论英雄的高考是穷人翻身的最犀利武器。
在这个社会,有太多穷一代的人是通过唯分数论的高考选拔进入名牌大学,从而实现人生价值,成为成功人士的例子。比如马云,刘强东,雷军,俞洪敏等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家庭背景都很一般般的,出生在普普通通的家庭都是靠成绩分数,通过努力读书,参加唯分数论英雄的高考,考上名牌大学,比如马云考上杭州师范大学,刘强东考上人民大学,俞敏洪考上北京大学。如果他们没有名牌大学这个身份,估计他们也很难在事业做得那么成功。
杭州师范大学毕业的马老板
第二,如果高考不用分数作为选拔凭证,那么该用什么呢?
1.用才艺,特长呢,要知道,培养孩子的才艺和特长是有钱家庭的专利。
比如培养一个人的钢琴演奏能力,这是穷苦人家玩得起的吗?就单单从5岁开始培养到15岁,十年时间,培养的费用至少要20万。这绝对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死的
玩钢琴的人家庭背景都不会差
现在的中考和高考,不说用才艺和特长作为选拔方法,就是学生通过才艺和特长为中考,高考加分都通通取消了。为什么呢?应该这样很不公平,穷人的孩子玩不起才艺和特长。现在只能是两种人的子女可以在中考和高考中加分,一是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人的子女,二是为国家做出重大牺牲人的子女。比如这次援助武汉的医疗队员的子女可以享受加分待遇。我们对这两类人人的子女在高考中能够加分,我们服气。但是对于通过才艺和特长加分的人不服气。
2.不用成绩和分数,选择用学生的品德和能力,采用推荐制度?
首先,学生的品德和能力,非常难用一个客观的标准去考核。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A,如果A领导有对该校的学生品德和能力有考核权力,那么该校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会拼命去讨好A领导,那么岂不是大部分的学生和家长都成为马屁精
晋朝最喜欢就是用九品中正制+推荐制。后来被历史淘汰。
还有A领导有推荐上大学的权力,正常情况下,他肯定是推荐自己的亲戚,关系好的人上大学,或者说,谁给他钱多,就推荐谁。很容易就引发这类++++行为。
第三,社会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最终还是唯分数论最公平,最客观。
高考的唯分数性大大保证了教育的公平性。这让很多很多家境一般而又聪明勤快的孩子有条坦坦荡荡的阳光大道可以考进名牌大学读书。正常来说,一个孩子读书是花不了多少钱的,小学和初中就在家附近读公立学校读书,读书所需的费用非常低,然后中考的时候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当地市区一所好的高中,家庭一般的话,就不要补课之类的,靠学校教师的教导和自己学习能力也一样可以学得非常好,如果需要买一些教辅书籍,也就是花一两百元。只要你努力,刻苦,有点聪明就一定能够高考成功
一个好的选拔机制一定要惠及更多人。
总而言之,用分数和成绩去评价学生,选拔人才是最公平和客观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