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工作,每天乘地铁的时候都可以干些什么呢
诚谢头条官方悟空问答邀请!以个人了解和感受,坐地铁时,可看看书或杂志,也可用手机听听歌或看看新闻,还可借此机会休息一会儿,等等,不一而足,可干的事情很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靓眼看世界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赞,欢迎你留言,继续讨论!
谢谢邀请。现在乘地铁最多是听喜马拉雅,有时工作上的文档会特意留一些在地铁上看。
北京挤地铁比上海差远了,上海是肩胛骨缝对着肩胛骨缝。北京只要挤到车厢中部,左动动,右动动,总能挤出一些空间。工作闲的时候听英语比较多,找几个口语的来回听,总能记住一点,语感也好些。忙的时候,以前听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啥的,现在找不到了,改听郭德纲,小岳岳,偶尔听罗辑思维,鸡汤灌得受不了,听两次就不听了,最近开始听高晓松,挺有意思的,家学渊源,角度独特,还有一些其他喜马拉雅上的看看排行榜,随便听。以前用有线耳机,容易挂到,防盗还差些,现在换蓝牙,安全方便。
如果有一早急活要处理,传到手机里,车到站也看完了,显学现用,不容易忘。
以前地铁里拿着一份报纸的日子好像嗖的一下消失了。
你见过高峰时段的西直门站、国贸站、大望路站、北京站、北京南站以及很多站点吗?你挤过高峰时段的1号线、4号线、10号线、13号线、八通线吗?你身在其中的时候,是没什么心思去想做什么打发时间比较好的,只能把几乎全部的注意力放在怎么挤上车、怎么不被挤下车、怎么不被踩到撞到、怎么不踩到别人、怎么离一个体味很大的人稍微远那么一点点。
你能腾出来的只有耳朵和眼睛,但是地铁里人很多声音很嘈杂,耳机线也有可能被别人挂一下,为了好好听首歌有可能会错过眼前这班车。只有拥有隔绝噪音性能很好的耳机,以及拥有丰富的挤地铁经验的人能气定神闲的听音乐听书听故事。
这种时候想看书也是很难的,你很难优雅从容顺利的掏出一本书香四溢的纸质书。或者你可以准备一本相对轻薄的电纸书。
你以为掏出来就能好好看了吗?前后左右的拥挤让你的胳膊动一下都很难。每隔三分钟一个站,下车的人能把你挤下去,上车的人也能把你挤下去,车中间的人能把你挤成相片。小心手里的kindle千万别掉了。掉了也许不是直接掉地上,而是先掉在别人怀里。
你想和同伴聊天?周围全是陌生的脸,聊什么都像现场直播,尴尬。
你想象一下上图的画面。
你还需要每隔几分钟被前后左右的人戳戳肩头戳戳腰戳戳包,一遍又一遍听各种冷漠的、粗鲁的、尖锐的、欠揍的声音说“下车吗?”“换一下!”“让一下我下车!”还有的人挤在门口,你以为他要下车,结果他不下车,只是挤在门口。
感谢智能手机、大屏手机的出现,有了这么小巧的机器,地铁里的人们才能在拥挤的人潮中掏出手机刷着流畅的4G,分散一下糟糕的心情。
高峰时段的热门站点挤地铁,感受人潮,平心静气,是一种修行。
学美术的可以默默在心里画速写。
学医的可以悄悄思考眼前的面孔是否健康。
警察可以观察揣摩周围人的性格。
敬业的地推小妹可以试着掏出手机对周围的人说:“创业公司,请扫码关注一下我们的公众号给我们一点支持好吗?”
即便是这么挤,你还是有可能遇到一个大妈牵着一个拄着拐棍的汉子,唱着一首小时候熟悉的歌,挤过拥挤的人潮向所有人伸出手,希望得到施舍。
你说在地铁上做点什么好。
谢谢邀请。
我没有在北京工作,但是去过北京很多次,每次去都是地铁,我说一下我的所见所闻吧。一次在等地铁的时候,看到一个背着双肩包的眼睛青年,拿着一本厚厚的书在看。一个是一本小説,在嘈杂的环境中还能看进去书,我很好奇。就一直盯着他看,没想到他坐下以后,没有拿出手机,而是继续认真的看,我是很佩服的;
大部分人都是“低头族”。
在看手机,看IPAD,浏览网页,看视频,听歌。其实这样有利有弊。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的工作大部分都要接触电脑或者其它电子产品,很费眼睛。下班了如果还抑制看手机的话,对眼睛伤害挺大的;
另一方面,北京的地铁有时候一坐就是1个小时或者40min,这么长的时间,拿手机看看新闻,看看电影,也可以放松一下,缓解身体的疲惫。其实我们可以带本好看的书,在地铁上看看,这样感觉会很好。
这似乎是北上广深北漂童鞋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这段时间每天2小时,每周10-20小时。 如果这段时间不用起来,就意味着少活几年。 所以怎么用?
1. 做计划。 一天、一周会要完成很多事。如果你不利用好。会很容易被各种重复性工作所淹没。 所以不妨用这段路上时间给自己这一天做个计划,给自己一周做个计划,给自己未完成事件做个计划。 手机上一堆时间管理的应用,便签,备忘录、日历,都是可以用的。 不过,天天做计划对我这种随性的人是个折磨。所以,你还可以干下边的事情。
2. 看和听书。 这个事情各种楼上都说了。就不浪费时间了。请注意把手机上装好客户端,下好书。
3. 观察人的游戏。 这个你们没玩过吧。可好玩了。 有个电影叫《when Harry met Sally》,里边有个桥段就是Sally跟Harry讲她们在大街上玩一个游戏叫I spy,然后离婚的Sally听到朋友说I spy a family就哭了。 我想说的是这个游戏。我们在地铁上也可以玩I spy。 可以有很多玩法,比如,你可以观察一个人在地铁上的穿着和行为猜他是干嘛的。
所以就会干着事,根据他穿着,他看什么,他什么手机来猜他是干嘛的。 这个游戏很锻炼你的观察力。 还可以玩,观察式描述,这是练写作的好方法。比如,你观察一个人,然后你心里就开始描述他了。他长啥样,穿啥衣服,什么鞋,眼神咋样,化什么妆,像谁,像什么动物,为什么像。手机啥手机,手机里玩 啥,怎么玩的?玩的时候表情怎样,猜是因为发生了什么。当别人挤她时,她什么反应,为什么。然后她哪站下车的,怎么挤下去的,是说话让人让让还是愣下去的还是突然发现到站了下去的。猜他是什么性 格,内向外向,情绪化还是理性化……你老观察老观察,你对人的感受就深了,当然如果你要写东西的话, 这,真,的,很,练,写,作。
4. 还可以玩,假如猜她们玩什么应用的游戏,就是通过观察人对手机的专注度和动作来猜她们在手机上干 嘛?当然这个比较简单,看多了就知道了。 还可以玩,假如我是他的游戏。就是观察完她,把自己的灵魂移植到他身上,然后想假如我是他,我会干嘛,我会怎么做,我的痛苦是什么,焦虑是什么,有什么开心的事情。 如果是几个朋友在一起,那就可以玩的更嗨,比如可以一起玩,然后看谁说的有道理。
另外坐在公交/地铁/ 飞机上,是最好的学习场所,因为你足够孤独,没有人来分你心,你也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只能专注在书上面。即使现在上下班依赖开车,我依然在出差的飞机上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的经验是,首先你要有热爱学习的心,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其他都是扯淡。 其次你要有良好的视力,可以持续在摇晃的车厢、喧闹的飞机上阅读,而不感觉疲劳。我在这方面一直表现良好,有几次去美国的长途飞机上,我可以保持6-8小时的高强度阅读。平时视力也是中上,从没有头昏眼花。 再次你要有好的设备,我们可以输在技术,但决不能输在装备上。好的平板电脑是必备,有条件的话,可以购买降噪耳机,买bose的QC系列,虽然很贵,但我觉得是我买的最值得的电子产品之一。
最后,你要有好的书,如果你没多久就要下车,那就不适合看太艰涩的书,进入心流状态要时间的。如果你要坐很久,那就绝对不要做碎片阅读,刷个朋友圈看点鸡汤文这些事情,你可以在上厕所的时候看,可以在排队的时候看,可以在发呆的时间看。但请绝对不要把整段时间切成碎片时间。看点真正需要思考,可以提高自己的材料。 对于那些想学习,但是生理上的确无法忍受晃动的车厢的同学,那就只能刷刷抖音了。即使只能得到零星的知识,不成体系,但总胜过刷朋友圈。罗辑思维,晓松奇谈,吴晓波频道, 静雅思听,它们陪伴我很多年,充实了我不能做主动阅读的开车时光。硬件装备同样重要,好的降噪耳机,可以帮助你减少对听力的伤害,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