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在的新诗已经死了,你怎么看?新诗真死了吗
古时候很多诗词不光讲究词美,意境美,还讲究诗词押韵。但随着年代的变化。好多诗字音也发生了变化。导致原本押韵的诗词慢慢不押韵了。所以没以前那么完美了。唐朝时期官话不是我们现在的官话。这点要明白。
任何事都要经历大浪淘沙,真喜欢诗的人,不会轻易说三道四,只是默默耕耘,哪怕做一朵浪花,也要归大海。
新诗死不死不是靠嘴说,是让那些真正爱诗的人,有责任,有担当,不要让那些滥竽充数的,名利心重的,糟蹋诗歌的,胡言乱语。
诗歌不会死,只要它有正能量,只要它贴近老百姓,只要它爱国家爱脚下的土地,就不会死。我认愿为诗滴尽最后一滴血,也不会后悔写过诗。诗心不死,诗歌就不会死。
新诗,就在于新,从“五四”运动至今才不过10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孕育期,连婴儿期都算不上,已经出现了藏克家、艾青、徐志摩、贺敬之、北岛、顾城、海子、余秀华等优秀诗人,新诗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说新诗已死,那是文化短见和无知。
一、现代新诗与传统旧体诗相比,有如下明显优势势:
(一)大众化,参与人员空前,再无任何身份局限,完全突破知识分子的狭窄范围。余秀华的崛起,就是新诗大众化的里程碑。
(二)通俗化,与议论文、散文、小说、杂文、词赋等所有文章载体串通,情感天地广阔,不受任何格律限制。
(三)生活化,爱情诗,校园诗,青春诗,农民工诗,军营诗,乡村诗,都市诗,生活特色非常鲜明。
(四)娱乐化,没有成形,但趋势明显。比如,今日头条里有大量这方面的诗人
(五)商业化,没有成形,但趋势明显。广告需要,促进商业诗的发展。
(六)政治诗,主要有三类,一类是革命红色诗,艾青是代表;一类是体现在哲理性方面,北岛是代表;一类是批判式,以朦胧体来表达,海子就是这类诗体的里程碑。
二、新诗的幼稚
(一)没有完整的新诗理论体系。
(二)没有新诗文学大师,海子只是新诗的重大开拓者,但语言表达的韵律混乱,严重地影响了海子诗作品的传播。
(三)把新诗等同于外国的诗。其实,中国新诗是旧体诗基础上发展起来,又受外国诗深刻影响的新形诗,与泰戈尔、普希金等外国诗相比,是有本质区别的。
(蒋荣清,2019.11.7)
谢邀。
有人说现在的新诗已经死了,你怎么看?新诗真死了吗?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新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有人说新诗已经死了。
咱们讲的是谁主张,谁举证。
你凭什么说新诗已经死了呢?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找到他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弄清楚他主张的对错,不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嘛。
因为我们要清楚一点,一个文艺体裁的衰竭与否,不是有人说就可以做定论的。
但是有人说,证明有人产生了这种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无外乎两点。
新诗卖钱,铜臭味重,失去诗心。
柳永还卖词养家呢。诗人掌握了技巧,创造出了有人愿意花钱购买的价值,变现成生活资料,有何不可?泱泱千年诗词史,是不是因为有人买诗、卖诗就充满了铜臭味?并没有啊。
逐利之心,人皆有之。诗人也是人,而且是有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人在出卖自己的时候还会考虑一下面子和尊严。说起来比没文化、没素质的人还是要矜持一点。
为什么普通人就可以卖自己的产品,而诗人不能卖自己的诗?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给自己定下的道德底线,诗人的作品从价值变换成价格,其实这是时代的进步。郑板桥的作品就明码标价,虽然人称八怪,可你得佩服他能卖出价钱,甚至因此而成为了一个站着挣钱的,有独立性格和骨气的大写的人。
赚钱和写诗不冲突,没有物质生活保证,精神也无法升华。让世人赚取正常生活资料,保证文化方面朝前的动力,这是时代的进步。
就好像头条的青云奖,就是为了让创作者写出优质长文来,这在无形中对行业是促进的,是好的。但是由此衍生出一批专门教人怎么用套路拿青云的人,这是丢面子,没尊严的事情。但是不是因为这些人就要否定整个青云奖的作用呢?当然不行。
任何方式,都有利弊。任何时代,都有选择。
做一个有道德底线的诗人,卖诗赚钱有何不可?只怕绝大多数人的诗不值钱吧。
结构散乱,朦胧晦涩,难以读懂。
这应该是让人产生新诗已死的第二条重要原因。
这种现象是由于一段特殊时期,现代诗人使用特殊的手法隐含表达自身感情的技巧后形成所谓朦胧派,加上新一代西方文化的掺和,形成所谓“意识流”之后,现代诗风确实出现了一股以读者读不懂为荣的奇怪倾向。
这是中国脱离古诗词平仄格律之后的无所适从。
因为对规则的完全背叛,当代诗歌唯有在感情方面进行突破。而感情是有通感的,能引起大众共鸣的,但有些当代诗的感情抒发并不以此为荣,而是以个人的、晦涩难懂的感情表达为高妙。
正所谓“无规则,不方圆”。完全抛弃音律规则的当代诗,有些还能谨守文艺作品感情表达的正途,而有一些由于自身文采的限制,就只好装神弄鬼,美之名曰“汪洋恣肆”,实际上完全没有了方圆。
记住一点,所有的极端表现都是掩饰自己在某方面的缺陷。
这些“诗人”,甚至连正常表达都做不到。在他们手上,新诗确实已经死了。
但是,这种人毕竟是极少数。而这种现象、这种乱象实际上在任何时代的诗坛都是存在的。即便在唐宋,晚唐体、香山体、西昆体、江西派、四灵派各种各样的诗体都是纷繁复杂的存在。虽然这些诗体在当时影响一时,但从整个诗坛历史角度来看,无一不是诗歌昂扬奋进的前奏。
诗词的历史是波折前进的,并不是有人瞎胡闹就会弄死诗坛的。
新诗也是如此。
新诗的未来是美好的
文艺市场从来就没有不乱过,如果哪一天所有的诗歌都一个调调,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即便盛唐飞歌,宋词婉转,在那个时代,同样可称为“乱象”。只是经过时间大浪淘沙,能流传下来的作品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可以说是万里挑一的杰作。给人一种错觉,古人作诗都是好诗。
这不过是幸存者偏差。
我们处在这个网络时代,资讯发达,诗歌发表成本为零,所以一些烂诗人的烂作品让我们觉得诗坛很烂,其实也是正常现象。只因身在此山中嘛。可是我们要知道,越是这种给人感觉深刻的作品越是少数中的少数,绝不能代表大部分新诗。
这些垃圾,有可能作为一时的文学现象会引起波动,但迟早会被扔掉、遗忘、分解。千年之后的人,看我们当代诗,只有精品留存,会不会也要感叹:“二十一世纪是现代诗精品辈出的时代,是最伟大的时代?”
未来是美好的,出路是光明的,虽然现在前面有玻璃。
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真是一个门外汉,年轻的时候曾被要求写过一些应景的诗,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颠狂年代,那个时候的“旗手”还亲自去培育了御用的“诗乡”——小靳庄。 再后来就是那些诗人的噩耗:顾城、海子……。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曾经有一位朋友,“北广”毕业,后来他也作了地方台的台长……他是我们这个二、三线城市的诗会掌门,写戴望舒那一派的。我慢慢地觉得这些新派的诗人有点儿“超人”,他们的思想境界已经超然物外了……弄的不好真的容易“走火入魔”了,从此以后对于诗这个东西都是敬而远之了。
“诗言志”,诗是在文学作品中的升华,相当于一部歌剧中的华彩乐段……中国古代的诗都是可以吟唱的,每一首都有自己的固有曲调,曰“曲牌”如:满江红、清平乐、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等……图4⃣️5⃣️6⃣️是我的忘年交唐诃先生的“音乐书法”,前两首就是他当年在民间采风时发掘的传统古曲,红笔写的是“工尺谱”,五声音阶的,后面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牡丹之歌”,也用工尺谱标注了,这是与古诗流传了几千年的国粹呀,古诗词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
诗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与反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的开篇,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了。从呀呀学语的稚儿到白发苍苍的老年大学的学子们都读过的,这个诗句写的是远古时代的“男欢女爱”,前两句都是女性私处的裸画了……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
诗是社会的“晴雨表”,如果李白生活在南宋肯定就会变成陆放翁了……民国时期的诗人徐志摩、戴望舒的诗虽是新诗,但是也是很有生命力的……还有小时候的儿歌“小燕子,穿花衣……”,还有“滴答、滴答……下雨了!”这个也是新诗……是充满了活力的新诗,两位作者都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人,都已经作古了,但是他们的作品依旧在一代代的传唱着……不管是新诗还是老诗,只要大家喜欢就会有活力,我是这么看的!民谣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作诗填词要多走路、走心、博览群书,要做诗人就更加努力了,要甘寂寞,才能有所建树!不然的话“小靳庄”的现象就会重演……
有没有什么被低估或被高估的历史人物
论被高估的历史人物,那必须是凯申物流创始人蒋介石,果粉嘴里的蒋公了。
凭心而论,我觉得历史书上对蒋介石还是进行了美化的。当然在蒋粉眼里还是污蔑。不过我们还是来好好看看这个委员长吧!
首先呗高估的就是蒋介石在军事指挥能力,就一个排长的水平,只会微操而不懂战略。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最优秀的军事部署反而是共产党间谍给出的。不过很可惜蒋介石没有听,结果本来可以坚持两年的军队,两个月不到就让蒋介石自己送光了。外交更是只靠着他老婆给他出谋划策,最后微操了一辈子歼敌一亿成功转进台湾。
而且后来在准备和平解放台湾的时候,+++也给蒋介石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包括蒋介石回到大陆后直接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台湾现行制度不变并且可以保留军队,对当年跑到台湾的个个军阀领导人只记功不记过,当年他们对共产党员和平民百姓犯下的错误一笔勾销并且不在追究责任。国民党在常委会和国务院可以占有一个席位。)但是蒋介石并没有答应。或许是他信不过大陆共产党,又或许是因为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当年犯下的错误即便是共产党不追究,被祸害的老百姓也会追究下去吧!
而被最被低估的也是他,论官场的勾心斗角蒋介石的确是个高手。就三次谄媚汪精卫和三次排挤汪精卫的操作,在当时的世界上可以说是无人能及。
在孙中山去世的时候,蒋介石虽然根正苗红,但是和汪精卫比起来地位却很低。于是蒋介石开始三次拉拢汪精卫又三次排挤汪精卫。第一次媚汪蒋介石成功混到了国民党高层,然后排挤汪精卫,两个人比赛屠杀共产党人,汪精卫选择去“养病”,把南昌送给了朱德等人。共产党借此机会起义上了井冈山。第一次媚汪排汪结束。
第二次媚汪排汪和第三次媚汪排汪想说清楚需要很多篇幅,所以这里不展开了,只说一下结果,第二次媚汪排汪和共产党关系不大,但是变相的给共产党长征提供了一些帮助,共产党可以摆脱蒋介石的百万大军一路北上。第三次媚汪排汪后,汪精卫公开叛变。成了中华民族的罪人。同时国共两党和日本人开始了八年的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