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的来历
1、英语的来历要从公元5世纪说起。那时欧陆的撒克逊人和盎格鲁人、裘特人,北渡海峡,到了不列颠岛,征服了当地的部落,成了岛上的主人。他们以后就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使用的古日耳曼方言就成了盎格鲁·撒克逊语,也就是古英语。
2、公元9至10世纪,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日耳曼人(即诺曼人),征服了今天法国北部的高卢地区。但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很快被当地说古法语的高卢人征服。
3、这部分法语化了的诺曼人在11世纪又渡海北上征服了整个不列颠,在几个世纪中统治着英国,但在语言的征服上不太成功。这一时期,古英语吸收了大量的古法语和法语化了的希腊拉丁语词汇,使英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学了这么多年的主谓宾,中国语句结构是谁先提出主谓宾的?主谓宾的由来是什么
语言是符号系统,语法是符号系统内在关系。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工具,符号是约定俗成,语法却体现了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主谓宾最基本的语法结构,体现了主体与外物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主体在前,物体在后,主和物是支配关系,那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亦是如此。
没有谁提出来的,是长期中国语文教学的严谨性形成了的,特别是对刚认识字的小学生很有必要。当然,写文章有些讲究主、谓、宾。但说话确不竟然,比如:你小便小过了吗?我小过了!写作文,老师可能要批你错了!孩子说,大家都这么说的呀!那也没用。英文也如此。
汉语本来就没有所谓语法,现在我们所学习的汉语语法是建立在西方语言的语法基础之上的。马建忠是引入西方语法的第一人,其著作《马氏文通》影响深远,他借鉴的是拉丁文的语法。1898年马建忠《马氏文通》是汉语语法学诞生的标志,该书认为“各国皆有本 国之格朗吗,大旨相似,所异者音韵与字形耳”。把拉 丁语法的框框照搬到汉语,从而建立起汉语语法体系。 同时该书也发现了汉语的一些特点: 助字者,华文所独,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穷。 中国文字无变也,所以介字济其穷。 建立了词本位语法体系。
后来经过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语法体系。
语言是为了表达,表达的对象就是事物,表达的内容就是事物怎么样了,这是语言功能所决定的必然结构。至于主、谓、宾,只不过是对结构成分的命名而已,由谁最先命名的我也没考察过。
感谢邀请!
主谓宾的概念纯属舶来品。古汉语是没有语法的。连标点符号都没有,全凭读者自己断句,也就是句读。
我不知道谁第一个把西方语法引进来。把一句话按照西方语言的理论分出主谓宾,我们不能骂所有舶来品,句法还是很科学的。它适用于所有语言。因为人要表达的事情大体是一样的。任何国家和民族的人都有对爱的追求。那么,“我爱你”就是任何需要都有的表达方式。可能每种语言词汇的排列顺序不同。或者用词不同,且不说俄语,英语,就说汉语,我们以前是不说“我爱你”的。我的东北用“稀罕”。这是比较直接的,多数都是比较含蓄,不说“稀罕你”,而是请对方看电影,相当委婉。但语言都是可以表达的,我们不说是因为我那个时代认为,说“我爱你”太肉麻。浑身直起鸡皮疙瘩。哎呀妈呀,你咋啥都好说呢?记的当年有个相当潮的同学,他发誓要娶栗原小卷。这么潮的家伙,在唱某首歌曲时,里面有一句“我爱你”,每每唱到这句话,他就不唱了。好玩吧!现在人免疫力强了,你说啥都无动于衷。你愿意爱就自己偷着爱吧。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我就是主语,因为主语的概念就是一句话的主体。发生了一件事,做事的那个人就是负主要责任的人,就是主语,谓的意思是说,诉说主语做什么,就是谓语,那么主语所做的事情又涉及到什么人,它就是宾语,宾有宾客之意。宾客都是接受安排的不能主动做事,那样不是喧宾夺主了吗。主谓宾就是基于这个简单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的,至于来源,就是西方语言的理论,但非常实用。学语言最好是先掌握句法。有了句法知识,就会越学越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