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出的时间
英语核心素养于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学生英语发展核心素养。
这一理念是基于美国在2007年提出的: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和生活与职业技能。
201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启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工作旨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研制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引导和促进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从而实质性推动和深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英语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渗透德育,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英语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方法,还要适时地渗透德育,以提升其文化品格,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德育。现行的外研版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将其挖掘出来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教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 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一课时,我在教授了学生相关知识点后,便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上。Great Wall 作为中国的八大奇迹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始修于燕王,历史长达 2000 多年。它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之一,对于每个中国人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英语课堂中,将其文化背景渗入其中,可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对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也符合新课改要求,是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这堂课后,对长城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对其多了一份敬畏心、感恩心和自豪感。二、巧用微课,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基础上的微课开始进入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微课具有流媒体播放性,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对不同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学生而言都是一大福音。除此之外,微课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促进了其学习效率的提高。除此之外,其简便实用性、与教材的配套性等特点都使其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微课运用到小学英语课堂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这一手段巧妙利用起来
什么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技能、交际策略等等;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
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比较异同,汲取精华,尊重差异等方面。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浅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需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拥有较强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符合教育部“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针对当前英语的教学现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具备完善、健全的人格。下面我结合阅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书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之举。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随着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学效果与质量不容忽视,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现阶段热议的话题。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去教,仅仅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实现一种工具性的目标,而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实现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心智、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与创造性能力,通过英语学习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日常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结合学科特点,培养良好品德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渗透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英语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在教学《I can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时,我先介绍 Sarah 的话语:“Hello, boys and girls. I am Sarah. I’m helpful. I can sweep the floor. I can pick up rubbish. Are you helpful?”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让学生主动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表达自己通过做志愿活动而获得的劳动体会,从而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热爱生活等优良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