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一选科,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生物、化学六个组合好吗?为什么
谢谢邀请!
现在这样的选科,然后再执行赋分制,从直观上来说,已经很难说选哪几门课是好还是坏的问题,好和坏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可以定论。
语数外三门课放在一边,因为所有的考生都要考,而且都是一样的试卷,所以暂且不去讨论。
决定你最后分数总成绩的主要有这两方面:一是你自己某一门课的实力如何,二是跟你参加同一门课竞争的对手的实力如何。这两大因素将决定你最终的总成绩。也就是说你自己选择的三门课如果都是你喜欢的功课,而且这三门课你都学得非常扎实,那么你这三门课的竞争力应该比较强。而与之相对应的,报考这三门课的对手的实力相对较弱,你在所报科目中考试能够名列前矛,那就意味着你将来的赋分会很高,所选择的史、生、化三门能给你带来较高的总分。
但是,我上面说的是比较乐观的状况,亦即是你的成绩不错,你的对手成绩不如你。可是,事实上,我们并不了解对的情况。尤其是这样选科以后,从全省的角度来说,就更难一下子看出某一个人在总成绩中的排名,以及最后有可能的赋分情况。除非来个全省的摸底考试,然后将报名相同科目的学生放在一起来对比。
上述所说是从成绩方面来看的,另外还要考虑到将来填报志愿方面。你选择的这些科目能填报哪些专业志愿,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我们从下面山东省2017年学生选科统计表里可以看出,传统的政史地和物化生两种选择仍旧是牢牢地占据了前两位,之所以如此,相信学生在选科的时候一定是考虑到将来报考专业的因素了,胡乱的组合有可能会让你获得比较高的分(我也只是说有可能),但是,到时候填报专业设限可能带来的后果会比分数相对低一些带来的后果更严重。从这个角度来说,史、生、化怎么都不能算是好的组合。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呗。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并转发分享!
这个问题首先就很笼统,也是选科的同学最喜欢问的一个“懒”问题,那就是某某组合“好”不“好”,这里首先要界定清楚什么叫好。
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算好;容易取得高分,算好;能分到师资更强的班级,算好;还还有很多种情况。因此,我想表达的意见是,选科真的是一个很个性化的问题,别人说的“好”也许在您这里就成了“不好”,因此简单提问好不好,静心思考真的意义不大。就像老高考,文科好,还是理科好?这个该如何回答呢,普遍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问题是,如果真的学不好呢?
由此,很想说选科意在全面发展,提前规划人生,理性思考。所以大家更不适宜简单粗暴地比较他人。最好的做法是顺向思维,从认识自己的实力、兴趣、特长、潜质开始,再结合报考条件,来分析。如果有困难,也可以借助各种评测工具。
学生们有些在用一款,搜索关注“易闻选科“公众号,点击AI选科,应该认真做完题后会有一些还不错的分析和结论,可以试试
各位专家们,请问你们哪位问了题主到底是哪个省的选科?是3+3模式还是3+1+2模式?这两种模式选科策略是完全不同的啊,拜托大家都跟上时代,抽空多学点知识再来回答问题。
2019年高考改革,变化最大的就是文理不分高一选科。即由原来的3+3,变成了3+6选3。
什么是3+6选3呢?前一个3表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高考核心科目,6选3表示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生物这六门科目中选择三门科目学习。
这样的改革,等于把学生在高三时需要考虑的未来对专业的选择提前到高一来考虑。所以学生在选科时,既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要考虑未来报考志愿时有多少高校可选。
在20种科目组合中,专家给出的可报专业最多的科目组合,我发现都有物理。当然如果不喜欢这门学科也可以放弃。题主提出来的组合,语数外不用说了,化学生物和历史,我觉得这个组合如果已经考虑了自己的兴趣,那么从专业报考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也挺好。
这个组合考虑了文理兼顾。太偏理科,即理化生组合,恐怕将来报考竞争激烈。太偏文科,即史地政组合,将来专业选择会比较困难。化学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生物也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历史相比较政治和地理,更容易记忆和发挥。
所以,题主提出来的这个组合,我觉得从学习的难易程度和未来的专业选择考虑,还是不错的。
目前,已经开启新高考的省份有:
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实施的是3+3模式。
河北、辽宁、江苏、重庆、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实施的是3+1+2模式。
从题目来看,难以分辨出题主所在的省份。无论是3+3模式,还是3+1+2模式,语文、数学、英语都是必考科目。在此着重说一下历史+生物+化学组合。
历史+生物+化学组合到底怎么样?
无论是在3+3模式,还是3+1+2模式,不选择物理的话,从未来大学专业选择的角度来看,工科类的专业是无法选择的。但是有化学和历史在,工科之外的专业还是有很大的专业选择余地的。
从竞争的激烈程度上来看,这种组合竞争还挺激烈的。
以高考大省山东2020届学生单科选考的统计来看:在3+3模式下,选择地理的人最多,生物、化学、历史组合的人数依次次之。由此可见,历史+化学+生物这种组合的竞争有多激烈。
如果题主所在的省份实施的是3+1+2模式,历史+化学+生物的竞争程度暂时还没有详细的数据支撑,但是可以推断出:单科选择化学的学生会增长很多。原因在于,很多学生不敢选择物理的情况下,必然会选择历史类组合,而照顾到未来的大学专业选择,多会加上化学,以减少未来专业选择的被动性。
对于学生来说,历史+生物+化学组合好不好还是因人而异的
历史+生物+化学,这个组合好不好,应该从自身出发,结合自身的学科特长、兴趣爱好、未来职业理想等确定。
如果这个组合,并不是学生自己最擅长的,那么成绩不占优势,未来专业选择就能占优势了吗?
如果这个组合确实是学生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即使专业选择不能占很大的优势,但是成绩上去了,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优势呢?
最后,想说的是,关于新高考选择一定不要单一的去判断能选择哪些专业?要全面的了解一下自己之后再做抉择。
新高考选科应该考虑哪些事项?
(一)了解自己的学科兴趣
学科兴趣,即对各个学科的喜爱程度。一般而言,喜欢程度与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分布。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自己喜欢的科目,往往也是成绩相对较好的科目。了解自己的学科兴趣,是考生在确定选考科目过程中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才是不断探索与研究学习的动力所在。
(二)评估自己的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是能否获得高分的关键。对于考生的“6选3”有着重要的影响。客观评价自己每一科目的成绩与排名情况,对于每一学科的学习难易程度、得分情况、提分空间等进行综合评价,从应试角度找到自己比较擅长的学科,不擅长的学科。
(三)清楚自己的职业性格与兴趣
了解自己职业性格与兴趣对于确定未来的大学专业方向有重要作用。这也是关系到该选择哪一科目组合的问题。可以借助MBTI性格测评或者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等软件工具更加充分了解自己。
(四)了解其他关键信息
选考哪个科目组合要建立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也要建立在充分了解他人与规则的基础之上。
高校相关专业的选科要求(各省都会公布高校针对本省的本科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大致清楚每个选科组合可以匹配的专业与院校情况。
所在省份关于学考、选考的相关规定
周边同学的选科组合是什么样的,了解一下大家选科组合背后的考量是什么?
为什么要把英语列为必学科目和必考科目
融入国际社会,连柬埔寨普通的街头摆摊的都会说简单的英语,上周在暹粒参观吴哥窟巴戎寺,岀来迷路,用英语问路边摆摊的当地妇人,她用清晰准确的英语告诉我们要找的地方,试想,世界上英语的普及力该有多高!所以,会点英语很重要!
谢谢邀请,英语作为目前的国际通用语言,分布使用最广,有45个国家把英语当做官方语言,世界三分一的人口讲英语,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随着世界全球进程加快,英语逐步变成全球性通用语言也是势在必行,说汉语中文的全球主要集中在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还有部分分散在海外的华侨移民,全世界大约17亿,占比约23%左右,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文化开始向往扩张,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文成为世界第二大通用语言也是指日可待。
英语被列入必学课,理由有下:
1.英语是目前世界通用语言,最多国家的官方语言;
2.西方国家科技发达,中国曾经一直落后,需向西方学习。
所以要学英语。但经过数十年的英语学习证明:全民学英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尤其社会把英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成本巨大,但最后结果难尽人意,英语学习沦落成了一种考试工具,而语言能力强、逻辑思维弱的女生在考试中压制了逻辑思维强、语言能力弱的男生,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选拔,限制了以男生为中坚力量的高科技人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探索,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其实,英语也就是一门工具而已,现在整个社会自上而下过于夸大其功能,误导学生盲目学习,其带来的恶果将会是越来越严重。
…
不用邀请我六遍吧…
为什么要学习英文?这问题我觉得不用多说啊。和国际接轨啊!
首先,咱不否认汉语的牛逼啊,我自己就是一个汉语的忠实粉丝虽然靠英语混饭吃。目前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英法俄西阿,汉语纯粹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撑起来的,英语才是覆盖面最广的那个。毫不夸张滴说,整个工业化社会在语言层面就是用英语搭建起来的。不学英语,你看不懂文献,看不懂资料,怎么学习怎么进步?现在最牛逼的计算机也是基于英语语言体系构建起来的,用中文写个程序代码?那是鲁班才能做到的。要进步啊,要向别人学习啊,要强大啊,咱没办法的。有朝一日咱大天朝牛逼了,妈的,拿着刀枪逼这帮洋鬼子学汉语些方块字,说的必须是文言文,写的必须是小篆,看不整死他们。
英语能大行其道,一方面在于语言借助于强大的实力进行的殖民,二来这玩意儿的确比较容易传播(天地良心,汉语太tm难学了)。
话说回来,现在要学英语,主要是实力问题,这锅可能要爱新觉罗家族来背了(也许他们可以拉上老朱家和前面的那谁谁谁),你看啊,再向前那个叫嬴政的就比较牛逼对吧。如果爱新觉罗氏或者是以后的某某某牛逼一把,再来一遍“焚书坑儒”,那没准儿,咱就不用那啥学英语了不是(也许会更惨,咱只是不负责任滴胡咧咧)
咱鼓励学英语,但是不赞成全盘西化啊,立场还是要有的。
谢谢邀请。人类最原始时期从群居,为了传递信息开始使用简单的语言与手势来传递各种信息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久而久之就有了固定的语言,当然各不同的群里大同小异,我们可以说语言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自然形成的。后来人们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再后来人们使用"火"…直到今天人们用各和科技为人类共同服务。当今世界最领先的前沿科技与制造技术掌握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这些国家的同用语言一一英语普遍被使用,我们为了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所以英语作为必学与必考科目。
中国汉语是母语,为何把英语作为各种考试必备科目
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念ABC,照样干革命。虽偏激浅见,但仅为了不到10%的人使用英语,设置各种考试关卡——特别是高考,阻挡绝大多数人的上升通道,强行绑架全国人民学英语,这是对母语文化的极不自信和对其它学科的严重干扰!是当今教育本末倒置,最大的浪费和不公平!严重阻碍了强国复兴的道路。英语应尽快改为选修,根据爱好和专业需求,实施精准教学。同胞们,我们既不能做井底之蛙,也不能让英语成为捆绑我们的绳索,甚至崇洋媚外的帮凶、文化殖民的枷锁!
虽然全民普学英语是劳命伤财,但要去掉英语高考,会有一大批人失去饭碗。
试想一下,英语与法、德、日语有啥区别,为啥不全民学!再通用有个翻译即可,也不至于从小学到大,有屁用,让小孩与汉语拼音蒙坑。
世界范围内讲汉语的人是最多的。华人比较多..70e人口华人就分了1/4。
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大的。就是英语在全世界很多的国家都可以使用。
当然国人绝大部分学了英语根本就没开口讲然后就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之中,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
学习英语对99%的人来说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只有1%的人将来从事翻译和对外交流工作才有用。让99%的人陪伴1%的人一起学英语,简直就是陪罪。教育必须改革,英语课程必须调整。
再说了,这个世界这么乱,外国都关闭孔子学院了,我们还一如既往地学习英语,有啥用?
以前学习英语是为了向美国等外国学习先进的技术等,而现在,美国现在几乎处处都在卡中国的脖子,政治污蔑,经济制裁,军事威胁,要把中国的华为卡死,要把中国迈向幸福生活的路堵死,恨不得要把中国弄回到原始社会,还学英语有啥用?
中国要自尊,要自强!做什么事情,都要因时而变,不可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现在学习英语,作用不大了,就要及时调整。其实,学好母语足矣!你的看法呢?
学科英语考研考什么
学科英语考研初试科目是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二、333教育综合、英语教学论或英语综合(具体因招生单位不同而不同)。
建议查看招生单位官网公布的专业目录,因为专业课是招生单位自主命题,科目的名称和要求都要以招生单位公布的为准。
第一是政治,全国统考; 第二是二外,一般是各校自己出题,指定的教材也不一样; 第三一般是基础英语,水平一般在八级上吧;最后是专业课,考研的方向是什么决定要考什么,比如考文学方向那就有可能考英美文学,考语言学方向就考语言学等等。
尽管每个大学不一样,但是一些科目一般是必考的,其中教育科学的统考科目如下:考试科目:思想政治、外国语、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100分、中外教育史100分、教育心理学40分和教育研究方法30分等科目)卷面分值为100、1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