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要“逃离”成都
因为成都变了,不再是大家以往印象中的成都了!
观察员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因为在成都有亲戚,每年都会来成都耍一段时间。后来在兰州念大学时候,每一个稍微长的假期,都会回到成都度假。
我记得那个时候的成都,天还是蓝的,街上人也不是特别多,优哉游哉的喝茶搓麻将,日子好不惬意!
观察员基本上是每天早上10点才醒,然后悠悠然喝碗豆浆,吃根油条,然后再随便一片阴凉处,站着看别人搓麻将半天。晚上的时候,十一二点钟找个路边摊摊,吃点烧烤,喝点夜啤酒,再摆会儿龙门阵,好不安逸!
后来毕业后,去苏州呆了两年,果断回到了成都,当时感触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成都的工资太低了!从苏州回来,工作上一般要降职一等找工作不说,工资还只有沿海三分之二的样子。
这个都是小事,还有个最深的感触,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成都那种悠悠然的安逸氛围,突然不见了,最明显的就是乘坐地铁的感觉。最开始的时候,地铁一点都不挤,大家都是慢慢悠悠的上车下车。到现在在地铁站,大部分的人都是形色匆匆,最破烦的是1号线,你不排个队等待,早晚高峰期还上不了地铁。
当然,最变化明显的莫过于,与低工资收入水平形成鲜明对比的成都房价。
说老实话,如果不是父母支持,一般年轻人在成都的工资也就是五六千一个月而已。然而成都核心五城区稍微好点的电梯房,基本就很少两万以下的单价了。也就是说,你不吃不喝,四五个月的工资,才够买一个平方。
工资收入低、房价高、安逸的氛围不再,我想这就是有些人逃离成都的三大原因所在!
千年古训:少不入川,老不离蜀!
这句老话,真是经典啊!虽然成都变了,但是相对其他城市来说,还是比较安逸的氛围;虽然成都在进步,但是那个工资水平确实还是不适合年轻人奋斗所在。
其实,成都本地土著,占比是越来越少的了。每逢过年的时候,成都基本都剩不了多少人的。成都原本的韵味正在逐渐越来越少,当然,这是发展的大趋势,大改变。
历史的车轮面前,任何人都无法阻挡!
对于成都的改变,自然是有人喜欢,有人讨厌。但是总的来说,历史的车轮在前进,留在成都的人远远多于逃离成都的人,那么说明成都的改变方向,是正确的。
也许成都目前的工资是低了点,也许也没有了往日那份闲散安逸,但是正在重新崛起的成都,却有了更多的活力和青春!
成都依旧还是那座成都,美景、美食、美女!
成都已不再是那座成都,逐渐融合了新时代的基因!
成都,总得来说,还是那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虽然,现在很多人说成都只是一座网红城市,只不过炒作的人气旺盛,知名度好而已。
但是正如老话所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成都的底蕴毕竟还在这里,宣传不过是造势而为的发展需求,即使有一些改变,让人觉得有点不像以前的成都了,但是其本质还是没变。
毕竟,哲学上来讲,事物始终是运动的,正如人在不断地成长一样,城市也是需要不断发展改变和融合嘛。
所以观察员多嘴一句,给成都一个时间,也给自己一个机会,不要逃离,我相信,成都始终还会是那个成都的!
有句老话“少不入川,老不离蜀”,就是因为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大街小巷的茶馆、火锅店。绵绵不绝的麻将声,成都人的生活就是“走,切喝茶”“冷淡杯儿,火锅整起嘛”“来哟,三缺一”
数不胜数的美食,火锅、串串、夫妻肺片、双流老妈兔头、钵钵鸡、肥肠粉。锦里、宽窄巷子小吃一条街,更是吃货的天堂。
除了萌萌哒的国宝大熊猫,更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青羊宫、++遗址等名胜古迹让你心潮澎湃
春熙路、九眼桥的“酒吧一条街”,美女如云,燕环肥瘦,就绝对会让你眼花缭乱,心花怒放
如果你要问成都人,“”你幸福吗”十个有九个人会回答“幸福,有吃滴有喝滴有麻将打,还要哪个嘛”。在这样的慢节奏生活,整个人会变得“颓废”“不思进取”,所以才要“逃离”
成都地处青藏高原脚下,距离大雪山很近,去看雪山方便,这种地方地理位置都很偏僻,对外陆路交通闭塞,成都夏天闷热潮湿,冬天潮湿阴冷,而且几个月不见阳光,雾霾特别严重,空气中都有雾霾的味道,加上成都地处龙门山地震带边缘,成都是四川省会,由于全省资源高度集中成都造成非省会城市发展缓慢,普遍弱小贫困人均GDP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川老二在江苏排最后,在河南排不进前10,甚至被贵老二吊打,由于非省会城市落后,很多四川人选择去省会打工,大量四川人拥入也造成了成都环境,教育,养老,就业,治安的负担,如果选择长期居住成都不适合。
1997年的时候,我来到了成都上大学。
这个城市被称作休闲之都,生活节奏比较慢,感觉成都人过都都比较悠闲,在哪个年代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茶馆、火锅店、串串香。
哪个年代说的是“吃点麻辣烫,看点歪录像”形成了成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
虽然我刚刚到成都的时候,成都并不像北上广深那么繁华,在90年代这个城市的高楼大厦并不多。出了一环路,外边基本就可以算是郊区了。当时学校在一环路边上,晚上睡觉还能闻到烧麦秆的味道,去市中心,都还能找到很多那种老式的房子。
春熙路中山广场附近的对比图
就连后来的神仙树这样的富人区,当时都还是一片农田。
要去华阳这样的地方,还得去新南门坐中巴车,现在笔直的天府大道上的姐儿堰,当时周边也是一片荒凉。
也经历了很多在那个年代特有的玩法:
第一次去回归酒廊,惊叹这就是大城市人的生活吗?
第一次去体育中心看全兴队的比赛,跟着所有人一起大喊“雄起”!
第一次听朋友说,去天府广场毛主席像下面,可以去搭讪妹儿,也有可能有妹儿来搭讪你,结果我们全寝室的去下面坐了几个小时失望而归
第一次经过白马寺那边,红着脸低头跑过
第一次在圣诞节的晚上,目瞪口呆地看着天府广场上密密麻麻的人用充气玩具敲棒棒,随后自己也兴奋地加入其中
第一次啃兔脑壳,没想到这么丑陋的食物,居然那么好吃
第一次逛春熙路,被神秘人拉住“阿迪耐克要不要”
虽然当时的成都并不是很繁华。但是我毕业以后从心里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城市。
就这样,我留在了这个城市,眼看着这个城市的高楼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大。
二环路、三环路、绕城高速、二绕、三绕。有人说,这个遍地是火锅的城市,把自己的地图也做成了一个鸳鸯锅,中间是清汤锅,周边是红锅。
而我周边的朋友和同学,基本上最后都留在了成都安家。
2008年,我结束了在成都多年的漂泊,买了第一套住房。
因为当时确实没有什么钱,收入也不高,买在了双流航空港,好歹在成都安下了家。
要说08年的航空港真的是偏僻啊,周边除了有限的几个小区,周边什么也没有。父母从老家过来,出去买个面条,走了半个小时。
晚上我妈站在阳台上感叹:“孩子,你买的这个地方还是成都吗?怎么周边什么都没有。”
慢慢地,航空港也热闹了起来,孩子也出生了,我又买了第二套房,还是位于航空港。
2016年,计划着应该给孩子准备读书的学校,我们又入手了第三套房子,位于成都市高新区。
作为我们90年代过来的新成都人,见证了成都的发展,也赶上了城市发展的红利,大多数的朋友和同学都在成都留下来了,基本上都有2-4套房。
那么有没有逃离成都的呢?
当然有了,2008年,我买第一套双流航空港房的时候,69平。买了以后,朋友说,你这个房子,买得太远了吧,而且你们买个套二,以后有了孩子,父母来带的话,怎么够住呢?
他说:“要是我啊,宁愿再等一下,我要一次到位,起码买个三环内的套三吧。”
结果最终房子没有等到他,因为他当时孩子要准备上小学了,但是存钱的速度始终没有跟上房价上涨的速度。多方选择之下,他们决定为了孩子读书,还是回老家去了。
最终他们还是逃离了成都。这就是第一种情况,没有想着先上车,总想着一步到位,最终没赶上房价的增长,没有在成都安家。
还有一同事,2015年,我准备给孩子看高新区的房子,我给同事说,要不要跟我们去看看天府四街的房子呢,这边有学校,离公司也近,价格也还好。
同事说:“我老公说了,房地产是泡沫,迟早崩盘,等房价跨了,我们再买。他现在在炒股票,真的赚钱太容易了。”
用现在的上帝模式看。确实啊,2015年,难得的大牛市,好像闭着眼买个股票都能赚钱,人人都感觉自己是股神,都可以指点别人怎么买股票。
结果后来,股市跌了,钱也亏了一大半,他们两口子也回老家了,因为成都的房价从2018年开始飙升,他们已经觉得没有希望了。
他们也逃离了成都。这就是第二种情况,错过了城市发展的红利,感觉自己错过了太多,伤心之下逃离了成都
现在的成都生活依旧悠闲,安逸。但是也有一线城市的状态,拼搏、上进。
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都不一样,并没有对错。成都虽然目前有很多区域的房价确实很高,让普通的家庭望尘莫及。
但是,成都依旧有很多房价合适的地方,虽然房子可能老一点,不过还是可以安家的。
房子嘛,不是给别人看的,自己能住得舒服就行。先安家,再拼搏吧,不要轻易放弃、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