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普通话的由来
1955年,就采取什么方言作为国语的基础,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当时,各地代表通过投票方式,以决定从全国15种主要方言中,选出一个作为新国语的基础
据业内盛传,最终经过投票,北京官话(以北京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话(以西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获51票,名列第二;第三名是吴语(以吴语为基础方言,以苏州或上海语音为标准音),获46票;粤语(以粤语为基础方言,以广州语音为标准音)获25票,名列第四。
最终,排名第一的北京官话被选定为新国语的标准语。
考虑到民族共通融合问题,大会还决定将“国语”改名为“普通话”,对此时任教育部长张奚若表示:
“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
普通话为明清时期北京官话,在1909年时被清廷规定为“国语”。之后历经北洋政府、民国政府包括新中国成立后,虽个别注音经过调整,大体上没改变,一直将其作为国家官话来使用。1956年2月6日,国务院补充普通话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的由来:现代汉语标准语,孕育于中原的中原官话(所以现代人读唐诗宋词元曲一般都能押韵),从《唐韵》到宋代《广韵》是继承,定于元明,是官话体系。明初定都南京,南京官话被推崇,以南京官话为官方语言,金陵雅音(以《洪武正韵》为规范)以古中原雅言正统嫡传的身份被确立为中国汉语的标准音。朱棣夺取建文帝的帝位,迁都北平(改为京师,称北京),以南京人为主、从全国各地迁徙数十万贵族、富户、民众。以南京官话为主要基础影响元大都语音,经历明朝整个时代的过程,北京官话(异于北京胡同音)初步形成。
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普通话的由来的源头,汉民族共同语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时期,明清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语,民国时期叫国语,新中国成立后的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普通话的由来实质上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北京人说话大多数人看来跟普通话差不多!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1958年1月10日,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报告会,周恩来总理在会上作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重要报告,他在报告中对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做了明确透彻阐述。
普通话概念:是汉民族共同语,而北京话只是诸多方言的一种。普通话是在北京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为民族共同语后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一般认为,这个定义是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对普通话加以规范。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音,即北京话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而不包括北京话的土音;同时,普通话词汇也不包括北京话中的一些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