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科目不感兴趣,考不好怎么办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笔者本身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碰到过许多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我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不要把对老师的喜恶反映到对学科的喜恶上。如果你不喜欢语文老师,就不会喜欢语文这一学科。所以在学习中,尽可能全面客观的看待老师,不能任性。
希望你能遇见这样一位老师:有人格魅力,人品正直,处事公正。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课下和学生打成一片,课堂上保持距离。
可悲的是,现实中的语文教学,还是唯成绩论。语文成绩好,就说明你是好学生,最起码在许多老师心目中可能会这样认为。这样的评价标准刻板化,功利化,就会有失偏颇,导致恶性循环。学生越不会背书,越是摁着头硬背,试想长此以往,谁又会喜欢语文呢?
语文学习,个人努力很重要,老师的引导也是关键。身为教师,我也时常陷于困惑之中,素质教育的春天远远没有到来。许多时候的教学就是带着镣铐跳舞,还要跳得好,难度可想而知。
身为教师也许我不能保证每位孩子成才,但是要让他们成人,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的根基。如果教育者都能认识到这一点,不急于求成,不过分重视语文成绩,给孩子们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相信你们的处境会更好,语文学习也会更轻松。
文字魅力沁人心脾,学习生活五彩缤纷,愿语文会给你推开这扇了解文化和生活的窗户,且慢慢欣赏。
其他考得好是因为感兴趣吗?
既然规则已经设定,那就不是感不感兴趣的事情了。
语文是中国人根本语言,是构建生产生活、社会文明的重要工具,是沟通交流展现情商的重要方法!
你没有理由不去学好。
不感兴趣的话,建议先从看小说开始吧!
哪怕是武侠小说、言情小说。
语文分三部分——基础——课上认真听,课下认真完成作业。考试前在理解的基础上,背好。保证基础部分不能丢分的。
——阅读——课内阅读,这部分跟着老师走不能丢太多分的。
——课外阅读,要多下点功夫,平时多读书,提高理解能力。
——写作——这是一个拉分的环节,同样要多下点功夫。这里重点向您介绍一下写作方法:
1、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2、写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你不妨学会一些技巧。比如,平时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开头及结尾。以备考试用之。
3、多读书,用心读,学会借鉴。好的文章、好词、好句,学会积累。
4、确立新颖、独特的文章标题。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坚持写日记,既能练笔,又积累了素材。
6、学会引用名人名言,引用仙人的诗词歌赋,使你的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7、好词好句的用法,好词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给你的文章增添色彩,并使文章得以升华。但要恰到好处,不宜过多,过多会显得华而不实。
8、学会套用,即变通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9、接近大自然,节假期走出去,见多才能识广。
10、接近大自然还能使您收集的素材更加丰富多彩。
原创
一个孩子从咿呀学语,就开始了与父母交流,人与人讲话是口语。而语文是人们用书面交际的语言。人们要表达个人的观点,思想,写文章等,都要学习语文课程,可见其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语文不感兴趣,当然学不好,学不好当然就考不好。
语文知识是要日积月累才能学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培养对语文的兴趣,你从写字入手,在完成功课的情况下,多练习写字。你的字写得漂亮,会得到别人的考奖,增加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
其次是学习课文中的文章。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是学生学习的范文。句子的通顺,用词的准确,结构的完整,表情达意,中心明确,都是完美无缺的。你读后掩卷而思,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是我写又如何去写。久而久之,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来了。
坐着谈何如起来行。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当然要实践写了。你先从日记写起,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所见所想。也可以学写一些小短文小短诗。过一段时间,再看看你所写的东西,也可与同学好友交流分享。你会发现我也能写点东西。你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就来了么。
当然,写文章是要材料的。材料那里来,从生活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细心地观察生活。俗话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位作者写了一篇关于在一堆红砖上面长有一棵树的文章。他先描写了树的生存环境,是不适合树生长的,但树的根顽强地抓住砖中的沙粒,拼命地吸受阳光雨露,它青枝绿叶长到了一人多高。作者透过表象挖出了新意,歌颂了树木的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
要多读课外书,多读能感动人的情感文章,好文章一定会与你引起共鸣。读得多心中有主,写得多笔下生画,你就会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学好语文兴趣决心是动力,读写是手段,同时也是提高你思想境界和认识事物的高度。只要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这条路上不断地走,你也会走得很远,也许你还会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呢。以上浅见,供读者参考。
因为不感兴趣才考不好,因为考不好才不感兴趣,这就是你问题的症结所在。
对于语文学习而言,细节决定成败,这个细节首先是指在平时语文学习中的细节,它不是理科意义上的那种数字的精细或者是精密,它要求细心,甚至细化到每一个字的写法、读音、词性、意义、效果等,当然,这些都是由考点所决定的。只有细心的的去留意每一个细节。去做好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
其次,是指考试中的细节,当然不同的考试题型,要求的细节是不一样的,语文就需要咬文嚼字,审好题是细节的第一步,每一道题设计者都出于某种目的而有针对性的考查,作为学生,我们应该细心的去发现出题人的意图,有的放矢的作答,那种粗枝大叶的永远考不出好成绩;接着我们要细化到每个答题的点上,出题人给的分值就已经确定了答题的要点个数,一定要细心,不能有遗漏;组织语言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斟酌,按照不同题型的不同答题术语来完成。
语文学习是一个慢功夫,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那就先从细节开始吧,慢慢的,你就会考好了,就会有兴趣了,就会越来越好了。
什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经过多年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我曾经到英国的科恩中学参观学习,下午三点学校就放学了,但大多数学生都未离校,而是参加了各种科技活动,文娱活动或小制作,都有老师辅导。我问校长,这些老师有延时课时补助吗?校长说没有。我问是学校硬性规定的吗?校长说不是。我再问到是什么原因让教师牺牲休息时间来辅导学生∵校长想了想说:“文化,是学校文化氛围让每位进科恩中学的教师都会这样,即使不辅导,也会在办公室看书进修。”独特的校园文化,让每个师生受到感染,接受熏陶,自觉践行。所以,校园文化是学校灵魂。
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伴随着学校的成长。首先,校长根据本校实际和教育规律,提炼出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并不断总结完善。其次,校长根据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制订规划和管理措施;教师接受办学理念并践行。第三,教师将办学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断实践总结,形成行为文化。第四,教师的行为文化逐漸转化成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由量变到质变,学校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够形成。置身这样的环境里,都会受到感染熏陶,自觉践行,学校的教学质量才会一如既往,稳步提升。
校园文化不是校长提几个观点,教师创新一套教法就标榜成文化,它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晶,不因校长的变迁,教师的换代而改变。它是学校的灵魂,引领学校的发展。
学校应当要有一个灵魂,一所有灵魂的学校,才会是一所好学校。而一所好学校必然要有灵魂。灵魂是什么?简单的说,灵魂就是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而这些思想、理念又会经过不断地概括和精炼,最后以校训、校风,学风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厚德载物,笃行明志。苏州大学的校训是“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等,一个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等应当是固定的,不能随意乱改。
校训,校风,学风校校有,但灵魂不一定校校有,现在很多学校虽然有校训等,但没有灵魂,尤其是中小学更甚。为什么呢?大家不觉得现在的学校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吗?在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各个学校的做法基本差不多。所以体现不出各学校的区别。表面上看是一模一样,所不同的是学生的生源不一样,升学率高的学校,能招到更好的学生,升学率差的学校,招的学生就差,结果好学校越离越好,差学校越来越差。甚至于好学校还要办分部,扩大办学规模,这样差学校就被挤得越来越差了。总之一句话,大家都拼升学率。你没看到每到高考放榜时各个学校的喜报满天飞吗?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早就把最初办学的理念不知忘到哪里去了。
现在的教育专家很多,基本上一个校长就是一个专家。而每一个专家都有自己的理念。所以校长上台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改校训改学风,改校风,花很多心思从什么书中去找几个文气文气的词汇,然后做个广告牌,写几个字往那个学校最显眼,最醒目的地方一挂,就显得自己很有水平了,而实际的操作还是跟其他学校一样,跟原来的一样,甚至于自相矛盾。
所以现在的好学校很少,少的原因就是学校没有真正的灵魂。
什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呢?就是在教育方针指导下,形成的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也就是办学的指导思想。体现于学校的校风、校训、学校纪律、校院文化等方面。
现在,一些学校为显示与众不同,由个别人编造一个校训,以几个平方米见方的大字架在楼上。老师和学生仅把它当成建筑物上的装饰,并不見和学校的教学活动有任何关系。同时,这种校训也不見和教育方针有任何联系,它能成为学校的灵魂吗?
我觉得这些学校应该重温一下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并把教育方针做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做为学校的灵魂才是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