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需不需要在考试中减少比重

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学习英语的原因,在几十年前,我们国家刚刚解放,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很少,我们国家的科技、军事等领域与世界脱轨,为了更好的与世界接轨,我们必须学习个个国家的优秀知识,英语又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那时候我们不得不学习英语,但是现在的中国已经赶上了世界发展的脚步,而且我们还要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所以英语的重担也该减一减,但是减一减不是代表不需要学习英语,英语毕竟还是世界上通用的语言,个个国家都需要不断的交流才能共同的进步。可能会有人说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了,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国家刚刚成立之后,学习的可不是英语,而是俄语。

你好!有幸回答,我的观点是: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完全有必要减轻在考试中的比重,支撑这个观点的理由有三个:

英语考试比重下降 - 宝贝英语

  • 英语学习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而这就导致了其他学科的时间必然被压缩,实际中英语在未来是否有用是个未知数,目前看来很多都是最简单的abc应用,甚至就没有用。
  • 英语阻碍了很多在其他方面有天赋的学生的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有弊端的,就好比我上高中的时候,有几位同学数理化超级优秀,而因为英语的的原因最终没有考上好的学校,这样是情况放大看,就是人才的否定与流失。
  • 强迫性的英语学习,让很多人尤其是小学生、初中生觉得英语是压力,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恶心理,在这样的心态下,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效率。
  • 关于英语学习,我觉得应该分阶段进行调整,幼儿园、小学阶段以培养兴趣为主;初中阶段以英语的基础教育为主且适当考核;高中阶段以自我学习为主,辅以选修课程,让有兴趣有天赋的人可以继续学习,让一些不敢兴趣的人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其他课程,大学期间可以完全自主学习且不需要和毕业或者学位挂钩。

    最后建议在从幼儿园到大学增加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课,让我们祖国的花朵浸润在中华民族文化与知识传承的肥沃土壤中,建立文化自信,塑造正向人格。

    英语作为对外交流的工具,我觉得不是应该降低比重,而是把它设为副科。我们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到现在只会那几个常用的短语和单词,还是一知半解。但在学习阶段花费的精力要比其它的主科多得多,现在回忆起来,简直是浪费时间。我们班54名同学,目前没有一位从事翻译或者对外交流工作,所以我觉得把英语作为主科,不但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而且即使是英语成绩很优秀的学生,毕业后能真正用得上的也少之又少。

    再有通过这次疫情,我们才了解到目前有很多社会精英,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外读书,这或许与偏重英语教育有关。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孩子在英语环境中,更好的掌握或者学习英语。而那些从小学起点把孩子送到国外的家长,他们不惜重金,一年甚至花销几十万上百万来培养自己的孩子,除了掌握英语之外,就是拿到外国国籍了,因疫情三万小学生滞留英国,就是最好的案例。这三万人长大后,又有几个能回国报效祖国呢?我想会有很多人成为精美分子,我不知道这些家长怎么想的,拿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外国人。

    所以英语应该降为副科或者成为选修课,加大中国历史的比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其实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如果加强中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就不会出现现在的乱港现象,看一看那些港独分子稚嫩的脸,其实是一场教育的悲剧。

    英语可学,不应该考试,作双为付课。因为学生如果不出国,大部分人用不上多少英语。学英语会浪费学子们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英语有关工作的可专学学。中文也是国际通用语言了,发展国语在国际上的地位。英语可作为选修课。

    目前来说,英语是世界通用语,也是中国人了解世界的工具。其地位的确比较重要。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英语在我国的地位已高到了吓人的地位。兹举一例。一段时间,我国考研,两种情况是万万录取不了的:一是抵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英语成绩不达标。当然,笔者绝对不是说,英语成绩不达标可以读研,而是证明英语地位很高。其实即使是科研工作者,也不一定人人都用英语。既于低层人们,英语几乎都是白学。笔者觉得,高层次的学校,将英语与语数并列,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专科也将英语作为主要大科作为录取依据,不能很合适的。整体来说,英语的地位不能高于物理的地位。各级学校录取,英语占比最好是差别对待!专科录取可以考虑将英语的占比降下来。回答供参考。

    英语考试比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