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等,是集++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2、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3、端午食粽: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4、放纸鸢: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5、拴五色丝线: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6、打午时水: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打午时水即是端午当天中午 11 时到 13 时之间在井里打水,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午时水”有“极阳水”、“龙目水”、“正阳水”之称,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7、浸龙舟水:端午期间浸龙舟水是华南地区的传统习俗,人们将端午前后的降强水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发龙水、龙降水等,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依照传统说法,浸龙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端午节的意义
1、传承传统文化: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内涵,通过庆祝端午节,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年轻一代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端午节与屈原密切相关,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通过纪念屈原,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3、促进社会和谐:端午节是一个家庭团聚、亲朋好友相聚的节日,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社会和谐,端午节还有赛龙舟、挂菖蒲等活动,可以增强人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4、关注健康和卫生: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等习俗,这些习俗都与健康和卫生有关,吃粽子可以增强食欲,喝雄黄酒可以驱邪避瘟,通过庆祝端午节,可以提醒人们关注健康和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通过庆祝端午节,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激发爱国热情,促进社会和谐,关注健康和卫生,让我们一起珍惜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