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纷扰喧嚣中,你还会静下心来读一首诗让烦燥的心回归纯净吗

同为平常俗世人,喜怒乐忧各相异。

为什么?

就因为名利看的太重,心被烦恼塞满,快乐便挤不进来;

就因为贪得计较太多,心被不得缠绕,清净便远遁而去。

此时,倘能捧一杯香茗,听一段梵乐,或在仓央嘉措“你见,或者不见,我都在这里,不悲不喜”中感悟人生真谛;或在六祖慧能“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里顿悟生活箴言。

在这纷扰喧嚣中,你还会静下心来读一首诗让烦燥的心回归纯净吗 - 小牛游戏

亦可吟哦孟浩然的诗,在山水田园的秀色里,远离纷扰喧嚣,找寻内心的空灵清净。

在诗林词海中,能让心灵沉静的名言警句可谓浩如烟海,具有禅心佛性的诗人词人可谓灿若繁星。

为何独选“诗星”孟浩然?先看他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读全诗,貌似很平常,比之李白的“仙性”,苏轼的“禅性”,王维的“佛性”,似乎直白和言简了许多,但你要了解了孟浩然写这首诗的背景,无奈背后的洒脱,就会悟彻“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的玄机。

因为一首诗得罪皇帝,尽管风格独特,淡中有味,含而不露,却也只好归隐田园,终老乡里了。

孟浩然有才,游历京都长安时,一不留神就考上进士。

一日在王维官邸把酒言欢时,唐玄宗不请自来,还不让通报。据说这是他的一贯作风,表面看是把大臣当哥们不分里外拐,实际上是搞突然袭击,看你平时干些啥,和谁走的近,这皇帝,鬼着六。

据可靠的传说,当时王维听说皇帝到门口了,可吓坏了,急忙让小孟同学藏在床下。

玄宗进屋,环顾四周,见床下露出衣角。王维不敢隐瞒,说来了一位朋友,是著名诗人。

玄宗爱才也好诗词,眼睛一亮问是谁。当他得知是孟浩然时,说道:“你的诗赋朕很喜欢,有带在身边的吗?”

梦中都想见到的真龙天子就在眼前,孟浩然早就忐忑的蒙圈了,慌忙拿出一首自认挺好的诗,颤抖着递给皇上。

没想到,这首倒霉的诗,在这一刻断送了他原本应该飞黄腾达的灿烂前程。

玄宗接过一看: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不觉龙颜大怒,“不才明主弃”不是讥讽我不识才吗?既然你想归隐南山,还当什么进士,做什么官,回家去吧!

你说把孟浩然憋屈的,后悔的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大嘴巴。

仕途大门被封了,就连最后一扇窗也关闭了。失望的浩然只好辞别长安,云游四海。

尽管当官无望,可他在京中赋诗嘲讽皇帝之事,在江湖中以讹传讹地传开了,并引起许多不得志诗人的崇拜和追捧。

特别是李白,因为和孟浩然是多年的挚友,还曾写过天下广为传诵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为铁粉的李白此时正寓居在湖北安陆,闻听孟浩然之事,不觉产生“共情”,热血澎湃,赋了一首《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连李白这样的大家都对孟浩然赞不绝口,佩服有加,可见浩然真的名至实归啊!

了解了孟浩然的经历,再去品读他的诗句,清新雅致如淡梅,平淡无奇似野菊。

然而,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浮华喧闹快慰一时,

淡泊宁静方能致远。

红尘很美

纷扰喧嚣是风景,生活不易还有趣

面对的都是一个个可解不解的题,纵使狂风暴雨,尽显英雄本色的

还是我们自己

自然道:

一切都是创造奇迹的好机会

让身体有个好发挥

有一天

身体带上心

安静安然同时指向远处,笑着轻轻地说

用发现美的眼睛

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

烧开一壶水

西湖龙井轻轻地滑过手心

和水约会

龙井尽显曼妙的身姿

阵阵清香沁入我心.....

疲惫的身心瞬间充满活力

相约

热闹的

人间风景......!

在纷忧喧嚣中,我经常阅读唐朝张九龄的诗《感遇十二首·其一 》: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然后在心里默念几遍,就让我烦躁的心回归纯净。

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这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这首诗以咏物言志,意境高雅。如果你喜欢,不妨一试,也可能使你的心回归自然,享受一段宁静的时光。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可能不知道王籍是谁,或许也没听过《入若耶溪》,但一定读过“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诗。

王籍,南朝诗人,七岁能文,长大后颇负盛名。同历史上大多数才华横溢的诗人一样,王籍的仕途也不是那么得意,或许为了逃避困顿的现实,他爱极了大自然中的锦绣山川,甚至一头栽进去,好几个月不出来。为此,本就薄宦的他,接二连三被贬。

官途不顺诗途顺,他有大把的精力去观照大自然,于是,一首歌咏若耶溪的绝唱飘然而出——

入若耶溪

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若耶溪在今绍兴市,全长百余里,相传是西施浣纱的地方,又称浣沙溪。

夏日午后,泛舟游于溪上,即可赏景,又可纳凉,再惬意不过。

王籍是一定不会错过此等乐事的,所以他乘坐一条大船(艅[yú]艎[huáng]),也不刻意划桨,让船随水任意飘荡。“泛泛”形容船随波荡漾的样子,而诗人闲散愉悦的心情已摇曳在画面之外。“空水共悠悠”句,表明溪水十分澄澈,惟其如此,方可倒映晴空。

怎样才能体现林静山幽呢?若没有一丝儿的声响,没有一点儿的动静,那恐怕是“死寂”,而不是幽静了。若耶溪是大自然的精华聚集之地,必定有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断然不会死气沉沉。所以,作者为山林增添了鸣蝉与鸟儿,有了蝉鸣、鸟叫,山林显得越发的清幽宁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从手法上来看,属于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效果是愈见其静。在古诗词中,这种手法运用极其广泛,如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赵师秀的“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等。

这里的环境如此美好,为何不安定下来,还要忍受官场中的漂泊之苦呢?所以,诗很自然地从写景过渡到抒情上来——“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然而,人生有太多时候身不由己,怀揣着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就失去了遁入桃花源的勇气,最终还是挣扎在最不满的现实。王籍也是这样,在生命的最后,他还在为仕途忧心,终病卒于此。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法布尔在《昆虫记》中这样描写蝉,金秋之际,蝉黄昏出土,寅夜脱壳,捕蝉拣壳,顺手可得,不知读者愿不愿意留这个心。

欢迎朋友们加我关注、评论、点赞,谢谢您的阅读!有关必回!!!

在这纷扰喧嚣中 你还会静下心来读一首诗让烦燥的心回归纯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