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秦计是什么
疲秦之计就是派水工帮秦国修沟渠。据史料记载,韩桓王为了阻止秦国进攻韩国的步伐,便派出了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利工程师前往秦国,韩桓王试图通过郑国游说秦王修筑一条连接泾水和洛水的运河,以此达到疲秦之效。
战国时期虽然是七雄争霸,但其中韩国的势力相对来说最为弱小。韩国处于秦、魏、楚三地之间,位置十分尴尬,韩国是秦国东出函谷关的第一要地,秦国巴不得早点灭掉韩国,占为己有。对于西边强秦的野心昭然,虎视眈眈,韩国知道很有可能会被秦先灭掉,韩国自危,于是就想到了一条疲秦的计谋。
疲秦之计的典故:
秦国要实现称霸天下的目的,就要首先灭掉韩国。
韩国所处的位置正好控制了秦国东出函谷关之后,到黄河下游地区去的交通要道。
公元前249年,秦国夺取了韩国都城新郑的重镇成皋、荥阳,韩国此时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面对强敌,即将亡国的韩惠王派出了一个手无寸铁的水利工程师,这个人拥有的武器只有一张嘴,他要执行的任务就是说服秦国兴修水利,这个人就叫郑国。在韩国看来,认为是疲乏秦国、救亡图存的好办法。
以帮助秦国兴修水利为由,达到消耗秦国国力的目的。
秦王很快便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在泾河与洛水之间开凿一条灌溉渠。
然而阴谋很快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
临危之际,郑国对秦王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听后觉得有理,便命郑国继续修建灌溉渠。
经过10年的努力,这条长达300多里的灌溉渠彻底完工,灌溉了下游四万余顷的土地,使原本贫瘠的关中平原变得沃野千里,让秦国在统一天下的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将此渠命名为郑国渠。
昌邑王刘贺为什么仅在位27天就被废了?他做了什么
昌邑王刘贺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他究竟做了什么事情使他在位仅27天就被废了呢?
刘贺(公元前92年――前59年),是西汉第九位皇帝,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昌邑王刘髆的儿子。天汉四年(前97年),刘髆被封为昌邑王,成为西汉第一位昌邑王。后元元年(前88年),他死后,他的儿子五岁的刘贺继承王位,成为西汉第二位昌邑王。他因为是家中独子,从小就娇生惯养,不学无术。整日与奴仆和膳食人员等吃喝玩乐,给他们的赏赐更是没完没了。生活中更是交些狐朋狗友,寻欢作乐,不务正业,他的身边都是些奸诈小人。郎中令龚遂曾多次劝说刘贺,指出他的不是,还在他的身边安排一些精通儒术、品德高尚的人侍候他,可是没几天都被他赶走了。
元平元年(前74年)六月,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因为汉昭帝没有子嗣,辅政大臣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与大臣商议决定立刘贺为帝,于是派朝廷信史征召刘贺火速进京主持丧礼。刘贺深夜打开玺书看完内容非常高兴。第二天中午,准备妥当就立刻赶往京城,从昌邑(今山东昌邑)到定陶(今山东菏泽)两个多时辰130多里路跑死马匹无数,在奔丧途中,寻鸡偷猪,强抢民女,尽情享乐,快到长安时才有所收敛。按礼仪,奔丧在望见长安东郭门就应该哭,他却以‘嗓子疼’为借口没哭,到了未央宫东门,才按礼仪要求哭丧。他这一路表现有人密报给霍光,皇帝驾崩不但不悲伤反而非常高兴。刘贺接受皇帝玺印和绶带,继承帝位,史称‘汉废帝’。
刘贺在位期间,使者往来不断,拿着皇帝信物下命令给各官署征调并索取物资。在服丧期间,在朝堂上涮火锅,派人在宫外搜集乐器和歌女到宫里吃肉、喝酒,寻欢作乐,他不仅奸淫宫女,还霸占先帝女人。与他一起来的200多个昌邑随从,更是封了大大小小无数个官职。虎符的穗子汉武帝规定是红中带黄,他把穗子都改成红色等等,总共做了1127次荒唐事。文学光禄大夫夏侯胜、侍中傅嘉等多次进谏,规劝过失,不但不改,反而变本加厉。刘贺竟派人按簿册责问夏侯胜,又把傅嘉捆绑入狱。霍光担心刘贺危及国家,使天下百姓不安,便与群臣联名上奏禀告皇太后上官氏(霍光外孙女)刘贺种种劣迹,太后下诏废掉刘贺让他返回昌邑国,赐给他汤沐邑二千户,从前昌邑哀王刘髆的家财全给了刘贺。刘贺废掉后,昌邑的群臣都下狱被杀,只有中尉王吉、郎中令龚遂因多次劝谏才免于死罪。
刘贺从登基到被废总共27天,在位期间,骄横任性,尽干奇葩事,荒淫无道,丧失帝王礼仪,不问政事,扰乱朝纲,尤其是刘贺封官,通过改虎符穗子来限制权倾朝野、独揽大权的霍光军权,简直让霍光忍无可忍。因此,刘贺在位27天才废了他。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