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空城计”到底存在不存在
谢谢邀请!
诸葛亮的《空城计》到底存不存在?
诸葛一身唯慬慎,诸葛亮没有用过空城计,空城计是曹操的专利,罗贯中先生,把曹操的专利移植到诸葛亮头上,其目的是怎样神话诸葛亮,比如诸葛亮一生未用过火,但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成了火神,什么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藤甲兵,火烧上方谷,连周愉面都没见过的面都没见过,还三气周瑜,周瑜的悼念也是庞统去的,连周瑜的得意之作火烧赤壁还孔明借的东风,还草船借箭,纯属虚构,诸葛亮一生未用过火,陈寿先生的三国志写得很清楚,诸葛亮治国是有方,鞠躬尽瘁,军事上不是他的强项,还诸葛一个本来面貌有什么不好呢?再见!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空城计”描写得活灵活现,不但脍炙人口,“空城记”还因此成为中国传统“三十六计”中的一计,还搬上各种戏剧舞台。但这个故事也受到了后人的严格考验,质疑它的真假,很多人认为它是罗贯中虚构的。
事实上,罗贯中写“空城计”并非无的放矢、无中生有,他是根据一段似真似假的历史记载加以改编的。
当年晋朝有股风潮,认为诸葛亮劳民伤财,以小博大,太自不量力。面对这股风潮,有个叫郭冲的人不以为然,他觉得诸葛亮“权智英略”,比春秋时代齐国的宰相管仲、晏婴还要伟大,可惜一般人不懂,于是他写了五则诸葛亮的轶事,来彰显其功业、机智等等,史称“郭冲五事”。“空城计”便是其中的第三则轶事。内容大致如下:
诸葛亮驻军阳平,派魏延等人率军先行,自己只留一万人守城。司马懿带了二十万人马与魏延错道而过,直扑阳平,半道得知诸葛亮留兵力不多,大喜过望。这时,阳平守军如若弃城撤退,时间上已经来不及。眼见城内人心惶惶,诸葛亮却气定神闲,他下令将所有旗帜、锣鼓、兵器都收起来,所有士兵不可出来晃悠。再打开城门,让人扫地浇花,做若无其事状。司马懿来到阳平城外,大吃一惊,认为向来“持重”的诸葛亮必定设下埋伏等他,他才不会上当呢!于是撒兵返回。诸葛亮见空城计成功,拍手大笑,而司马懿事后得知真相,“深以为恨”!
但这则故事有很大的破绽:
第一,阳平在汉中,诸葛亮驻扎汉中时的主要对手是曹真、郭淮,当时的司马懿是荆州都督,两人有机会碰面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
第二,依照诸葛亮几次北伐的惯例,他不管分给其他将领多少兵力,但主力部队都是留在自己身边,他绝不可能使自己无兵可用。
单单这两点,就足以证明诸葛亮在空城内故布疑阵,故作潇洒全是虚构的。
三国历史上是有“空城计”的,但史实中“空城计”的人物原型是赵云,而非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为诸葛亮西城退敌司马懿,城墙上安然抚琴的诸葛亮吓退司马懿千军万马,可谓是一段佳话,甚至在后来的戏曲艺术里也将此段大为传唱。但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并未找到诸葛亮的这一段超神表演,反而在《赵云传》里找到了“空城计”的影子。
此事发生在汉中之战后期,夏侯渊兵败被斩之后,曹操欲夺回汉中,便开始调度粮草数千万囊入汉中北山附近,准备择日开战。此时黄忠觉得可以夺取曹操的这些粮草,便与赵云合谋取粮。黄忠带军士前往北山粮仓抢粮,赵云扎营做后援,见黄忠时久未归,心生疑虑,便领数十骑出营寨迎黄忠,正值此刻,曹操突然率军杀出,赵云与曹操先锋交战,因敌势众,且战且退,退至与黄忠部汇合,又掩护黄忠突围回营寨,此时部将张著尚未突围,赵云又领军去救张著,领回营寨。
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曹操一路追杀不停,追至营寨下,守营将军张翼欲闭营门死守拒敌,赵云思量敌众我寡,恐难久拒,于是令张翼敞开营门,偃旗息鼓。曹操兵至,见壮疑营内外有伏兵,引军撤退。正当曹操退军之时,赵云突然下令营内擂起战鼓,鼓声震天,并集结所有营内士兵举++齐射曹军后军,曹军因此乱作一团,奔逃而去,此间相互踩踏落汉水者甚多。此战后,刘备视差赵云军营是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才是三国历史上真正的“空城计”,此战赵云利用曹操生性多疑的特点,走了一步险棋,正如刘备评价的一样,赵云确实是胆大心细,不可多得的将才。
说到空城计,我想起来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沉迷于耍钱。他打算晚上出去玩,可又担心家里招贼,怎么办呢?
灵机一动,他想起诸葛亮来。诸葛亮神机妙算,会用空城计,我也用用空城计吧。
他弄着灯,敞开大门,他就放心玩去了。
一玩玩到深夜。他回家一看,😄什么都没丢,他高兴了,看起来诸葛亮的空城计真好用。
第二天夜里,他依然点上灯,敞开大门,又玩了个通宵。
回到家一看,他傻眼了:家里去了贼,丢了许多东西。于是他大骂起诸葛亮来。
旁人不知道他为什么骂诸葛亮,等他说明以后,就对他说,你自己做的事怎么埋怨诸葛亮?你见过诸葛亮用两次空城计吗?他哑口无言了。
回到问题,诸葛亮的空城计到底存在不存在?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这个故事。
空城计讲的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为错用了马谡导致街亭失手。司马懿乘机进军西城。诸葛亮此时兵少将少,无法退敌。面对危险局势,诸葛亮沉着应战,想出了空城计。
他命人大开城门,自己带着两个书童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一见大惊失色,诸葛亮不按套路出牌,再加上他从诸葛亮的琴音里听出无限的杀机,他权衡利弊,怕中埋伏,果断退兵了。诸葛亮的计策成功了。
虽然,诸葛亮的空城计厉害,可是,这是小说家言,历史上是不存在诸葛亮用空城计的,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是杜撰的,没有这么回事。
真正使用空城计的是文聘。公元226年,曹操手下文聘守卫石阳,忽接战报孙权帅大军来袭。当时,天下着大雨,城栅都损坏了,很难守卫。怎么办?
文聘急中生智,让城里的百姓都藏起来,自己也藏起来,整个城就像是一座空城。孙权来后看到这般景象,觉得奇怪,不敢进军,怕中了埋伏。
[呲牙]空城计这事是文聘干的,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才能,小说家给诸葛亮安上了。
《魏略》记载:时大雨,城栅崩坏,难以守卫。文聘乃赦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
而《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用空城计退了司马懿,纯属虚构 ,是小说家自己的思想作怪。
诸葛亮的“空城计”实际上不存在,而是《三国演义》作者将赵云的空营计作了移花接木,安在了诸葛亮的名下。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因为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蜂拥而来,而此时诸葛恪身边没有战将,只有一些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多军队一半还不在城中,只剩下2500多名士兵。众人包括城中百姓看到司马懿引大军来袭,都大惊失色,虽然诸葛亮表面上十分镇定,但内心也是很慌张的,为了稳定大局,诸葛亮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下令把所有旗子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不得出城以及大声喧哗。又叫士兵将城门大开,每个城门口派20名士兵打扮成百姓,在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带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楼上燃起香,缓慢的弹起琴来。
当司马懿引大军到达城下的时候,突然看到城中一片安静,旗子都看不到,只见一些老百姓在城门口洒水扫街,看到他们到来还向他们招手,悠然的琴声从城楼上传出,只见诸葛亮稳坐在琴前,弹奏着乐曲,精通音律的司马懿没有在琴声中听出一点的破绽。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善于用计,而且自己也上了不少的当,吃了不少的亏,于是认为这是诸葛亮给自己下的套,于是下令撤军。这就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空城计。
而实际上,诸葛亮的空城计是不存在的,他根本就没有摆过这样的计,而是小说家为了烘托诸葛亮的神明和智慧,将其他人的空城计按在了他的头上。而这个人就是赵云。
建安24年即公元219年,刘备带大军进攻汉中,一开始非常顺利,魏军大将军夏侯渊被斩。随后曹操亲率大军前来支援,他走的是秦岭一条非常难的山谷道路叫褒斜道,几百里的山路崎岖不平。正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曹操的护粮部队率先通过褒斜道之后将粮草堆放在北山旁。曹操随即到达开始进攻刘备,但是刘备采取的严防死守不出兵的策略,但是曹操想速战速决,因为褒斜道运送粮草十分困难,部队粮草长时间会发生供给不上的问题,粮草不足军心则大乱。
不仅这样,刘备还派赵云和黄忠去烧曹操的粮草,赵云和黄忠分两路进行,赵云这一路进展非常的顺利,很快完成了任务,但当赵云回到大营后,发现黄忠未归,于是又带队去救黄忠,在半路碰到了前来支援的曹操大军先头部队。但赵云并未害怕,而是指挥士兵突然冲杀,导致曹操先头部队大败,但随后曹操后续部队赶上,这才改变战局,赵云只能且战且退,最后退回大营。
随后,赵云命手下将大营中所有旗帜撤下,停止敲击战鼓,这就是所谓的偃旗息鼓,营门大开,孤单单冷清清就赵云一人在营门外,曹操率大军赶上来,看到如此情况,多疑的曹操开始怀疑营中有埋伏,况且之前他就警告过夏侯渊要多加小心,同时看到赵云坦然的表情,这让曹操进一步确信了营中有诈,于是下令退兵。而赵云正好利用此机会下令追杀曹军,坚持远距离射杀而不是近距离搏斗,所以曹军被射杀的,以及被自己人踩死的等等人数众多,曹操大败。
第二天刘备来到赵云大营中视察战况,看到战场情况以及赵云的汇报,刘备说出来我们非常熟悉的评语: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从此威虎将军大名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