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赵云和姜维,究竟谁的武艺更厉害一些

在《三国演义》中这两人相比肯定是赵云更厉害。

说起来赵云和姜维两个人年纪相差很多。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已经年过七旬,而姜维不过是一个年轻小伙子。不过机缘凑巧,两人在战场上有机会打了一次。赵云还不大不小吃了一个亏,先是和姜维斗了数合不分胜负。接着魏军从后杀来,赵云首尾难顾,只能突围而走。亏得张翼、高翔两军半路接应,赵云才没吃大亏。

《三国演义》中,赵云和姜维,究竟谁的武艺更厉害一些 - 小牛游戏

因为赵云和姜维交手时没能击败对方,还吃了点小亏,交手时又赞叹没想到“此处有这般人物”,加上回去以后赵云还向诸葛亮夸姜维枪法与众不同,因此很多人觉得姜维武艺不错,可能和赵云差不多,不过实际上并非如此。

赵云败给姜维并非武艺不敌,而是他攻打天水城本来是诸葛亮安排下的计谋,想调走守军乘虚夺取。结果此计被姜维看破,安排下了魏军两路夹击。赵云是败于形势,并非武艺。

而更重要的是姜维此后的表现表明他的武艺也不如赵云。

诸葛亮为了收服姜维,出兵攻打冀城时,用计将姜维引诱出城,派张翼、王平两人夹攻姜维,最后姜维力穷败走。在此后的街亭之战中,王平和张郃战了数十合以后败走。张翼后来和廖化都是数合败给徐质,武艺也只能算一般。

姜维败在他们两个人手下可以说是大大的失分,他的武艺最多不过和张郃相当而已。

张郃和赵云交过手,结果是大败而走,两人之间的武艺足足差了一个层次。这姜维自然也和赵云要差了一个层次,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肯定是赵云的武艺更历害一些,长板坡之战,一条枪,一把青钢剑,还怀揣着那个长大后不成器的阿斗,于曹操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挡者必死,一枪毙命,一剑削铁如泥。后来单骑护主入吴倒插门,无不智勇双全,关健时刻看常山赵子龙本事。

再说姜维,作者写到后期,早已写尽悍将手段,一个更比一个很,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只说姜维是个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良将高手,到底有多很,其实也没有具体展现出来,最终,出了个狗屎下策,想诈降后反制,结果把蜀国败亡了。

诸葛亮在蜀国相继痛失良将之后,错误的时间,错误的时段,错误的选择了一个胆大丧国的接班人,其结果是惨痛的误国误民,害国害民害己。

姜维就是一个误国将军?

你怎么看?

《三国演义》中,赵云武艺要高于姜维。在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取天水时赵云与姜维初次交手,赵云已是英雄暮年,姜维正当壮年(199一263年),几十回合二人不分胜负,赵云戎马一生,经历无数大战,对决无数英雄,但对姜维赞口不绝,可见姜维非等闲之辈,后生可畏,是可造之才。姜维对赵云由衷敬佩,老将赵子龙英雄盖世,名不虚传。。。天水之战,诸葛亮使反间计使魏军不信任姜维,使姜维到处碰壁,不得已投降诸葛亮。姜维文武双全,在魏地把姜维逼死,姜维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智谋,还佩服赵云的武艺。在此次北伐,赵云曾经力战魏将韩德父子五人,全都丧在赵云枪下。229年春,从无败绩的蜀国名将赵云因病去逝,赵云走完了人生圆满辉煌的一生,蜀国痛失栋梁之才。诸葛亮特别看重姜维,三国中后期难得有这样的人才,诸葛亮看中姜维的武艺、谋略、人品,有意栽培姜维,做为自己的接班人,也能成为蜀国的擎天柱。诸葛亮将平生所学尽心传授姜维,行军布阵,天文地理,阴阳八卦,政治政策,治国方针,姜维耐心学习,尽得真缔。。。234年,诸葛亮逝世后,蒋琬、费讳先后执政,姜维留在汉中前线戉边,总揽军务,间接北伐。246年,费讳被刺后,姜维升任大将军,总理蜀国军政,实际也总揽蜀国政务。姜维为北伐统帅,因蜀国人才调零,也做北伐先锋,还要操心朝廷内政,国家边情。姜维即要继承武侯遗志,继续北伐,复兴汉室,又要统筹蜀国政务,姜维比诸葛亮还要苦还要累。好在姜维赤胆忠心,不计得失,在北伐道路上有胜有负,到263年司马昭伐蜀,邓艾偷袭阴平,兵临成都,后主出降,姜维在前线阻止钟会,还用计复兴蜀国,直到兵败被杀。姜维是真正的忠臣和英雄也,蜀国有诸葛亮、姜维师徒二人主持大计,是社稷之幸,刘氏之幸。。。姜维有深厚的武艺功底,因总揽全国军政而无时间潜心习武,不然姜维的武艺绝对不在赵云之下,在三国中后期姜维的武艺也是出群拔翠,罕有敌手,与魏国的邓艾文武相当,但姜维肩负着蜀国的使命,地位远重于邓艾,姜维的一生,可敬可叹!。


赵云和姜维谁的武艺更胜一筹呢?

姜维是蜀汉后期的大将军,蜀军主帅,智勇双全,不但能够运筹帷幄,统率三军,他的武艺也是相当不错的。

姜维出场第一战就是在天水关与赵云的那次交锋。诸葛亮巧施调虎离山之计,欲将天水关的守兵调出城外,然后乘虚而入,夺取城池,就派赵云率一支兵马去取天水关。没想到城中年轻小将姜维识破了诸葛亮的阴谋,将计就计,设下埋伏,专候蜀军自投罗网。赵云引兵来到城下,姜维率伏兵杀出,双方交锋,赵云退走。

那么,赵云被姜维打退,是不是说明姜维的武艺就要胜过威名赫赫的常山赵子龙呢?当然不可能的,咱们就通过天水关之战来分析一下。

赵云奉诸葛亮之命引兵藏在天水关附近,细作打探到“天水人马离城,便乘虚袭之”,率兵来到城下,威胁城上守兵投降。但被守将梁绪揭破了计划。赵云当然不肯善罢甘休,正准备强行攻城,这时“忽然喊声大震,四面火光冲天”,姜维领伏兵杀出来了。

做为久经战阵的老将,赵云心里已经明白,这次战斗计划已宣告失败,本来是偷袭战,被敌人识破了计谋,再欲强攻,又陷入埋伏。这种情况下,赵云做为实施计划的临阵主将,意识到攻取天水关的战斗目标已经无法完成,当务之急是立即撤退,尽最大努力保持完整建制地将部队带回去,保存有生力量。

虽然偷袭战打成了突围战,但赵云并不怕突围。大家都知道,在三国时代,赵云的突围能力天下无敌,无人能望其项背。赵云最鲜明的特点――“斩将破围”。例如穰山突围枪挑高览,长坂坡突围斩杀曹军五十余名战将,雒城破围生擒吴懿,米仓山破围连斩曹军焦炳、慕容烈两将,彝陵破围刺死朱然。

这次天水关突围也一样,赵云根本没把年轻的姜维放在眼里,只想迅速干掉敌将,震慑敌军不敢穷追,然后从容退走,于是赵云“挺枪直取姜维”,要再来一次“斩将破围”

但一交手,赵云感觉到情况出乎意料,姜维是“战不数合,精神倍长”。这小伙子仿佛打了鸡血一般,兴奋起来了。赵云想在短时间内拿下敌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此赵云非常吃惊,“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

一时间拿不下姜维,敌人的包围圈可是越收越紧,“正战时,两路军夹攻来”,天水关太守马遵和部将梁虔又领军杀了过来。敌人有备,坚城难下,三面埋伏,首尾夹击,在这种严峻形势下,赵云不敢恋战,“冲开条路,引败兵奔走”

所以说,赵云并不是武艺输给了姜维,是战场形势恶劣,被迫撤退。在这一点上,赵云和关羽不同,关羽这人骄矜自负,比较务虚,他太爱惜荣誉,在乎自己的脸面,遇到这种情况,关羽是宁可缠斗,也不会轻易认怂。而赵云性情忠厚,比较务实,责任心和大局意识强,更愿意从实际战局出发,而并不在乎自己“常胜将军”的名誉。所以赵云会选择及时撤退,以保障部下将士们的安全。

后来姜维守冀城,出城劫蜀军粮车,先与张翼交锋,“战不数合”,王平杀到,两人夹攻姜维,“维力穷抵敌不住”。张翼和王平这两员二流水平武将的夹攻下,姜维都抵挡不住,“力穷”而走,这样的武艺岂能与“超级猛将”赵云相提并论?赵云一挑二打徐晃和张郃两个一流猛将都不在话下。

正因为赵云责任心强这个特点,刘备对赵云是非常放心的,肯将自己和家眷的安全交付在赵云手中。以前没有赵云的时候,一打仗刘备的老婆孩子们就丢,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关羽和张飞都靠不住,刘备只好无奈地说:“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赵云到来后,刘备的家小基本上还保护得很到位。

赵云这人比较厚道,即使是敌人,他也愿意承认对手的优点和能力,回营后向诸葛亮“夸奖姜维枪法,与他人大不同”

那么,以姜维的武力值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从《三国演义》原著中后面的内容也能基本上能定个位。诸葛亮数次北伐中原,都遭到了曹魏猛将张郃的强力抵挡,诸葛亮对张郃非常忌惮。而抗衡张郃时,诸葛亮首先派出的是魏延,说明在诸葛亮的心目中,魏延才是蜀汉军武艺最高强的猛将。

后来诸葛亮五丈原归天,魏延作乱,率部在南郑拦截撤退的蜀军,姜维向杨仪说“魏延勇猛,更兼马岱相助,虽然军少,何计退之?”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姜维仍然忌惮魏延之勇,说明姜维自己心目中也承认魏延的武艺要强于自己。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姜维的武力值,应略逊于张郃、魏延,而与乐进、凌统相近,属于中等一流猛将里比较偏弱的层次。在三国武力排名榜上也就是大约三十名左右的位置。与“超级猛将”赵云相比,还差着两个层级呢!

当然,由于后三国时代武将们武力值普遍下降了一个档次,姜维也就显得比较突出了。魏延死后,姜维也坐上了“天下第一猛将”的宝座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文鸯出世。

《三国演义》中 赵云和姜维 究竟谁的武艺更厉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