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东阿文化与历史?

《本草纲目》记载,阿胶出东阿(今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一带),故名阿胶。此处的“东阿”指老东阿县,现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为解放前历代老东阿县县城,是阿胶的发源地,唯一的中国阿胶之乡。

  东阿,历史悠久,地势冲要,历来志家每多艳称。《山东通志》曰:“城头黄石瞰狼水以岩岩,渡口清河贯鱼山而浩浩”。旧《东阿县志》载:“东阿古之名邑也。会盟争战、废垒遗墟,见经史者不一而足”。东阿为南北冲衢,四通八达,东南依山,西北踞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以“东阿”名县,盖自秦始。名称含义及来历由其所处地理位置所致。其地处古代齐、赵两国边境,古济水今汶河在境内入大清河。(见《齐乘》、《山水》)东流与黄河平行入海。河曲形成大陵,故曰“阿”。阿有二:在赵者为西阿,在齐者曰东阿。(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据此可知“东阿”之得名与其地形特点密切相关,但命名的确切含义和年月,史籍缺乏记载。

  丁锡田之《山东县名渊源》载:“《尔雅》云大陵曰阿”。王先谦云:“西阿属赵,即葛城。”《史记》赵与燕会阿是也。今直隶安州。言东者,别与西也。《项羽本纪》大破秦军于东阿。则秦时已加“东”字矣。可见在春秋旧中国时“东阿”是齐国之阿邑。

  说及东阿之历史沿革,夏、商、周及远古时代,无文献可考,据地下挖掘材料证明,经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鉴定,香山遗址属仰韶文化,青冢子、王集遗址属龙山文化。这就是说,在新石器时代,东阿地区已有人类生活其间。

  汉时,东阿、谷城并属东郡(见《汉志》、《史记》。汉高祖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城。东阿、谷城二邑并建,各据一城。东阿城在今阳谷县境内的阿城镇;谷城在今黄石山同步的东阿镇。北齐时去谷城入东阿,谷城遂不置,城渐成废墟。北宋开宣二年(公元969年),因避水患,东阿县城迁往南谷镇,即今东平县的旧县镇,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又迁到利仁镇,即今旧县镇的大吉城村。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山洪为患,城池损坏,县令耿居正又将县城迁往新桥镇。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知县朱真为躲避水患将县城从新桥镇迁到今东阿镇,筑墙挖河,坚城固垒,使县城初具规模。

东阿阿胶的来历?

东阿阿胶从汉唐至明清一直都是皇家贡品。据史料考证,阿胶的应用迄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阿胶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补血圣药”、“滋补国宝”,历代《本草》皆将其列为“上品”,称其为“圣药”,我国首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称其“久服,轻身益气”。经过整理,关于东阿阿胶的古代经典名方更是多达3200余首

东阿阿胶的历史?

东阿阿胶是著名的地道中药,东阿阿胶阿阿胶,起于商朝,始载于汉时《本草》,盛于清代。嘉庆年间,东阿县同兴堂胶庄,因创立“九九炼胶法”而名声大震。道光六年,依此法炼制之阿胶被赐封为:宫廷贡胶。其血脉代代相传,即为今日之滋补国宝——东阿阿胶。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崇尚的"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辩证施治理法,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易经的理论,道家的儒家的思想,相互交融哺育了东阿阿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东阿阿胶城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东阿阿胶城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聊城东阿文化与历史_东阿阿胶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