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清明节风俗?

1、扫墓祭祖
清明节主要活动是扫墓祭祖和祭奠已故先贤,闽台等地有俗语为:“清明不回家无祖”,所以即使是远赴外地的人都要赶回家过节、扫墓。清明节前后十天是闽南民间扫墓祭祖的日子,《厦门志》记载:“清明,各祭其先。前后十日。墓祭挂纸帛于墓上。妇人亦出郊展墓踏青,采新麦簪之。”
2、插杜鹃花
《泉州府志》称,泉俗清明“插杜鹃花”,此为古代插柳习俗演变而来。古人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是为了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淋淋;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也有将柳条制成柳圈,戴在头上,古谚有“清明不戴柳,生来变黄狗”

福建清明节习俗 就像福州吃“清明粿”,客家人吃的是“清明粄”或“清明桃”,泰宁人吃“暖菇包子”。民俗研究者陈友荣说,虽然各地吃的东西形状不同、佐料不一,但里面都放了让食物变绿的草药——鼠曲草、苎叶和艾叶

福建重阳节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登高:福州重阳登高携带甘蔗。“这是取甘蔗‘节节高’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孩子快快长高,在重阳这天要吃九重粿,这是一种糕点,在福州方言中“高”与“糕”谐音,因此重阳吃九重粿是不可或缺的。九重粿顾名思义多达九层,因为制作繁琐,旧时只有重阳这天才吃得到。

龙岩:龙岩客家人叫重阳节为九月节,有的乡村又叫“兜尾节”,认为它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

莆田:莆田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

宁德:登高,每个人都去登当地最高的山,强身又健体。

4月福建风俗节日?

清明节

一般在4月4日至六日之间(阳历)在福建有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的习俗,福州市家家户户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但扫墓时绝对少不了供品,一般就是一些豆腐和面点的等,但绝对少不了“菠菠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福州清明节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福州清明节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福建重阳节习俗,福州清明节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