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文化背景概括?

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傣族先民已经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建立若干个小国,其中“勐掌”(“勐”意为“地方、国家”,“掌”意为“象”,“勐掌”即“象之地”、“象之国”,“勐掌”包括澜沧江两侧的保山盆地、漕涧盆地、彬阳盆地)势力最大;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将“勐掌”记为“乘象国”。
公元前五世纪,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小国以“勐掌”为中心组成联盟国家,“勐掌”君王成为整个联盟国家的共主,各国民众称其为“诏隆”(多译写为“九隆”、意为“大王”)、各国君王称其为“哀隆”(多译写为“哀牢”、意为“大哥”),“勐掌”也逐渐被称为“勐达光”(意为“中央之国”,“达光”意为“目光焦聚的地方”,延伸为“中央、中心”)。《华阳国志》、《后汉书》等汉文典籍将这个傣族联盟国家记为“哀牢国”,傣文典籍则记为“勐达光”(音译“达光国”、意译“中心国”)。
公元前109年,汉朝吞并滇国(滇池、抚仙湖周边)后,征讨滇国以西的“昆明”、“嶲”等部族,顺势进入更西边的“勐达光”(哀牢国)领土设置军事据点(县);之后百余年,“滇”、“昆明”、“嶲”等族多次反汉,皆被汉朝追入“勐达光”(哀牢地);傣族先民吸收了大量“滇”、“昆明”、“嶲”等族人口,最终形成势力庞大的民族集团。
傣族崛起
十三世纪中后期,蒙古大军征服蓬国、泐国等傣族国家,在傣族地区设置金齿宣抚司六路总管府、彻里军民总管府等地方行政机构。
蒙古人征服傣族期间,导致大量傣族进一步向南、向西迁徙,增强了南部、西部的傣族实力。此时,孟人因内乱,不断将势力向南收缩;缅人也因蒙古大军击溃后,势力逐渐衰弱;阿萨姆地区各部族也在战乱中。
傣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傣族传统文化如下:
1、语言文化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2、节日文化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3、饮食文化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傣族文化及民风民俗?
宗教方面,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
内地傣族崇拜“龙神”、“龙树”,有宗教职业者“波勐”和“师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区,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
1、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2、傣族服饰淡雅美观,男子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通常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将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3、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傣族发展的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傣族发展的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