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影响瘟疫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因素:人们的生活水平,环境卫生状况,人口稠密程度
原因: 中医文献中的“瘟疫”,实际上是指现代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如大头瘟(相当于颜面丹毒)、蛤蟆瘟(相当于流行性腮腺炎)、疫痢(中毒性菌痢)、疫喉痧(相当于猩红热)等。引起瘟疫的病因称为“疠气”,不同于外感六淫,达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疠气引起的多种疾病统称为瘟疫。 瘟疫有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
瘟疫别称?
瘟疫的古代称谓。
中国因为历史记载极悠久丰富,所以对瘟疫有9中以上的称谓。
1、疠疾,疠气
《周礼·天官·疾医》:“四时皆有疠疾。” 贾公彦疏:“疠谓疠疫……疠气与人为疫。”
《元史》:或曰:“疠气能染人,勿入也。”
此外,还有疠风等说法。
2、伤寒
《伤寒杂病论》:“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3、温疫(同瘟疫)
《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
在史籍中,通常还把温疫,简化成“疫”。
4、五疫,五疠
中医认为瘟疫与五运六气变化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疠”之称。
《类经》 :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
5、时疫,时行
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
6、疫疹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在书中指出“(疫疹)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
7、痘症,即天花。
《明史》:朔漠素无痘症,自嘉靖庚戌深入石州,染此症,犯者辄死。
8、疟疾
《梁书》:郡旧多山疟,更暑必动,自钧在任,郡境无复疟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世界历史上的瘟疫和影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世界历史上的瘟疫和影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