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人“隐忍”的小故事?

春秋时期,吴越交战,越王勾践被吴打败,做了俘虏。素有雄才大略的勾践并未以死明志、以死免辱,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忍,怎样蓄积力量东山再起,他打算用几年的“低三下四”来换取光复国家的大业。于是他卧薪尝胆,终究以“三千越甲”“吞吴”,灭吴复国,成为一代霸主。

韩信忍胯下之辱: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 施舍,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韩信并不是胆怯,而是看清局面的睿智。

项羽在鸿门宴上颐指气使,却最终兵败乌江,自刎身亡,刘邦在鸿门宴上唯唯诺诺后成有汉数百年霸业

面对师弟的陷害、惨遭膑刑的残酷打击,孙膑忍住了——他忍罪责,容侮辱,装疯卖傻,坚持信念,终于找到机会逃离魏国,而后施展才华,围魏救赵,诱敌深入,以弱胜强,大败魏军。杀庞涓,雪前耻。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孙膑的经历充分地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忍者无敌,善忍,方能取胜。

历史上忘年交代表人物和原因

孔融与祢衡的故事:击鼓骂曹典

故东汉末年,河北平原郡有一位名叫祢衡的名士,他自幼饱读诗书,精于韬略,以能言善辩闻名于时。后来受到北海太守孔融的赏识,被聘为幕宾。孔融十分器重祢衡的才干,了使他能有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特意将他推荐给了朝廷。

当时的汉献帝不过是个傀儡皇帝,朝政大权完全控制在身为丞相的曹操手中。祢衡早就看透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就是去了,曹操也未必真的肯用自己。可是一来碍于孔融的知遇之情,二来自己也久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便抱着试试看的念头随孔融来到许昌。

刚刚平定了北方群雄的曹操,正当踌躇满志不可一世之际,他早就听说过祢衡这个人,在他看来,祢衡不过是个徒有虚名的舌辩之徒,再加上祢衡素有性情高傲的名声,因此曹操对孔融的推荐并不怎么感兴趣。听说祢衡到来,曹操故意端起丞相的架子命人将他传唤进来。

在孔融和曹操部将张辽的陪同下来到丞相府,祢衡见了曹操躬身施礼,曹操却坐在位上动也不动。祢衡一见曹操如此倨傲无礼,不由大失所望,心里暗自埋怨孔融把自己荐错了人。

曹操明知是祢衡,却故意装做不认识地问道:“下站何人!”祢衡强忍怒火回答道:“敝人姓祢名衡字正平,平原郡人氏。”孔融在一旁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忙小声对曹操说:“丞相,这位就是我对您说过的祢先生啊。”

曹操“哼”了一声,把脸一沉说:“我知道他是祢衡,你瞧他那大摇大摆的样子,见了老夫也不说行个大礼,这样的狂妄之徒,怎不他。孔融一见慌忙上前劝阻,祢衡神情自若,毫不畏惧。

请概述一个能反映林冲隐忍退让性格的情节?

林冲曾是东京八十万进军的教头,一直安分守己的他却在高秋等人的步步追杀下,雪夜上梁山。它既有骁勇善战的一面,又有隐忍退让的一面。

小说中能反映林冲隐忍退让的情节有:

一、在大相国寺里,高衙内调戏林冲的妻子,林冲竟然忍气吞声的放走了他;

二、刺配沧州道中,差役董超薛霸将林冲的双脚按进滚烫的水中,烫伤了脚,第二天又让他穿硌脚的新草鞋上路,林冲都忍了下来;

三、初到柴进庄上,面对洪教头的傲慢,林冲只是低头行礼;

四、到沧州牢营内,被里面卖的差拨骂的狗血淋头也没有抬头应答一句,待其发作后,再陪笑施礼;

五、初到梁山,王伦妒贤,故意为难林冲,要他在三天内取“投名状”来,他虽然闷闷不已 ,但还是暗王伦的要求去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隐忍的历史故事正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隐忍的历史故事正面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关于名人“隐忍”的小故事 隐忍的历史故事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