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提出义与不义主张什么?
对战争性质的朴素认识。《左传》提出区分战争"义"与"不义"的范畴。
据成公元年记载,公元前590年,晋国调解了戎和周王室之间的矛盾,使双方达成了和平协定。但周刘康公企图趁戎因媾和疏于防备之际而突然发起进攻,叔服就指出:"背盟而欺大国,此必败。背盟,不祥;欺大国,不义。"昭公元年记载,楚灵公在篡位前为令尹,服饰、警卫有如国君,他的野心谁都可看出来,当时晋国大夫赵孟、叔向对他作了分析,认为他可以取得一时成功,但不会有好结果:"强以克弱而安之,强不义也。不义而强,其毙必速","夫以强取,不义而克,必以为道。道以++,弗可久已矣。"
《左传》还以"直"和"曲"两个范畴来说明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提出"师直为壮,曲为老"的思想。
《左传》提出了区分战争“义”与“不义”的范畴,主张从事“义战”,以实现一定的政治利益:“征伐以讨其不义”(庄公二十三年);“凡君不道于其民,诸侯执而讨之”(成公十五年)。
与之相应,《左传》反对非正义性质的军事行动,指出“背盟而欺大国,此必败。背盟,不祥;欺大国,不义”(成公元年)。认为光凭暴力,不讲仁义的不义行为,即使能得逞于一时,但最终必将走向失败,“强以克弱而安之,强不义也。不义而强,其毙必速”,“夫以强取,不义而克,必以为道。道以++,弗可久已矣”(昭公元年)。《左传》还进而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提升到“曲”和“直”的范畴来加以概括,提出了著名的“师直为壮,曲为老”的重要命题。
左传军事论点?
1.反对"去兵"。《左传》认为战争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当时社会上"去兵"议论进行了反驳。如子罕指出:"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轫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而子求去之,不亦诬乎?"这里,子罕肯定了战争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客观现象,它是威慑不轨行为、伸张正义的工具,国家的"废兴存亡",君主的"昏明之术"都是由战争决定的,这又怎么能"去兵"呢?子罕论证了战争在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不可避免性。反映出当时各国统治阶级都竭力保持自己的军事实力,以赢得诸侯兼并和大国争霸战争胜利的心理状态。
2.对战争性质的朴素认识。《左传》提出区分战争"义"与"不义"的范畴。据成公元年记载,公元前590年,晋国调解了戎和周王室之间的矛盾,使双方达成了和平协定。但周刘康公企图趁戎因媾和疏于防备之际而突然发起进攻,叔服就指出:"背盟而欺大国,此必败。背盟,不祥;欺大国,不义。"昭公元年记载,楚灵公在篡位前为令尹,服饰、警卫有如国君,他的野心谁都可看出来,当时晋国大夫赵孟、叔向对他作了分析,认为他可以取得一时成功,但不会有好结果:"强以克弱而安之,强不义也。不义而强,其毙必速","夫以强取,不义而克,必以为道。道以++,弗可久已矣。"《左传》还以"直"和"曲"两个范畴来说明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提出"师直为壮,曲为老"的思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战争不义之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战争不义之战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