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方山跟赤山的传说?

江宁方山和赤山都是南京市境内的山脉,其传说如下:

1. 江宁方山传说:江宁方山与钟山、报恩寺、玄武湖等景点被称为南京五岳,是南京市的象征之一。据传说,方山最初是火神焚身之处,后来成为了瑞兽之家。相传清代康熙时期,万树崖壮观的树木干涸死去,原来的樟木林成了一片荒地,百姓们没办法无奈选择用草木填山坑。父亲陈老五、兄长张春鸣在爬山时发现,不仅没有因土石的增重而崩塌,反而越来越高。于是此法之妙得以流传,治理成了一个名闻四海的林场。在山峰之巅有明代武夷宫,隋朝时遗留下来的大钟,这也是方山的一大特色。

2. 赤山传说:据说赤山最早是一条凶猛的龙,但被土地公公杀死后变成了山,因此赤山有“龙棚岭”之称。相传明洪武年间,江苏、浙江灾荒连年,众人祈求土地公公降佑消灾,土地公公变为老者告诉人们:“藏匿南山之后,必有福源。”于是村民们便封山为福源岭,并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明代嘉靖年间,宁波吕宅祖孙因参与抗倭有功,落户南京至今。此后,吕家在山上建造自己的家族祠堂,从而使得赤山又有一段新的历史发展。

以上是江宁方山和赤山的传说,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传说中,方山的上半截被打落于现江宁区湖熟街道的东面,南与句容市交界。

因山上石质多为红色砂岩得名赤山,又名赭山、绛岩山等。赤山的北部赤砂显露,每每冬雪初霁,日照山峰,红妆素裹、赤白相映。明代诗人史谨在《赤峰晓雪》里的诗句“峰头云散日初升,色露微霞雪尚凝”,就是对“赤峰晴雪”的赞誉。

南京东山典故?

在南京江宁区东山街道大市口广场附近,有一座小山,60多米高,名叫“东山”。依山而建的东山公园颇为僻静,来的人也不多。不过,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却有很多历史典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典故一:王郎放歌

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王郎曾专程赴东山为谢安“放歌”。

王郎本名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名相王导之后,官至侍中、太子詹事。他善歌,十四五岁时其歌声就轰动朝野,远近闻名。谢安常听歌妓们提起,很想一听为快,但王郎乃名门之后,不便请他来为自己唱歌,歌妓们便将谢安的心意向王郎转达。这年秋天,在歌妓们的安排下,王郎精心打扮一番,骑马来到东山脚下,只见他头扎“两丸髻”,身穿“袴褶”,立于山下的蔷薇林中,迎着秋风向着山坡上的谢安别墅放歌一曲,歌妓们对谢安说:“刚才那美丽动听的歌声就是王郎所唱呀。”谢安微微颔首,神思仿佛还沉浸在王郎的歌声中。

王郎唱毕便悄然离去,连谢安的面也没有见到,这就是古人的风格。

东山再起的历史故事在江宁周边地区流传已久。起源于三国时期孙权

江宁的东山原为土山,据说是当年小秦王赶山塞海神鞭鞭方山时掉下的一撮土,取名土山。吴开始建都于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后筑石头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南京夫子庙典故?

夫子庙始建于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根据王导提议“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移东晋学宫于秦淮河北,并在学宫之前建庙祭奉孔夫子;南宋建炎年间遭兵火焚毁,绍兴九年(1139年)重建,称建康府学;元朝改为集庆路学;明初改为国子学,后改为应天府学;清初原府学改为上元、江宁两县的县学,咸丰年间再次毁于兵火,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夫子庙四毁五建,最后一次破坏于1937年侵华日寇的炮火中,1984年后陆续修葺复建,1991年被评为“全国旅游胜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江宁县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江宁县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江宁方山跟赤山的传说_南京东山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