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场请喝茶什么意思?
清代官场有喝茶送客之说。
以茶会友是一件高兴的事,和爱好相同的朋友在一起,总是相谈甚欢。可是如果时间已经比较晚,作为主人的你如何在不打断对方聊天的同时又给出想要终止的信号呢?一场茶会,时间最好控制在1-2小时内,时间过长频繁饮茶,肠胃易不适,若主人连着三声“喝茶、喝茶、喝茶请喝茶”,并非真的让客人喝茶,其实是在表达送客之意。
左手茶右手茶的讲究?
单口相声++刘宝瑞有一段相声,说一个没有文化的县官去见他的上司抚台大人。两人刚刚坐好,县官就把桌上的茶碗拿起来……小时候我听刘宝瑞的这段录音,总能听到台下发出的会心大笑,觉得没什么好笑的。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是一种礼节,端起茶碗,表示送客的意思,而县官作为拜访者,误端茶碗,难道要把主人赶走?
现代人喝茶当然不必拘泥于这些繁文缛节,但如果知道一些茶道礼节常识,对个人社交也很有帮助。
一、主人礼仪
1.茶会的时间安排很微妙。一个茶会以2小时为度,若拖过2小时以上,易耽误别人的事情。
2.喝茶时道具的使用也很有讲究。茶食一般是喝茶中段以后才安排,并奉上茶巾以清洁手及口。吃完油腻食物要先喝一杯水清洁一下口腔,擦手拭嘴后再喝茶。
3.奉茶的次序表现了主人的修养。奉茶也就是敬茶,一般按照长幼的原则、先遇到先奉的原则,依次奉茶。奉茶的时候,从客人右侧倒茶时,用右手奉茶。从客人左侧倒茶时,用左手奉茶。
二、客人礼节
客人可以相对随便,只要注意在主人倒茶时,用手扶杯或托杯以表谢意,千万不要自顾聊天。
为什么古人喜欢在长亭送别?
并非是“喜欢在长亭送别”,而是因为,“亭”是古代城镇外缘建筑,离开亭,就等于离开了城市范围。
当然这个范围并不一定,十里、九里、八里……一直到二里,都可能有亭,这就要看城市自己喜欢把亭建在哪了。
亭在古代,并非完全是现代意义上那种供休闲游乐的建筑,而是“简易建筑”的代称。《说文》里说,“亭,人所安定也。”
早先的“亭”字,下方的其实是“丂”不是“丁”,“丂”是拄杖的象形,象征旅行者,所以“亭”字的本义,即为可以让旅人在入城或出城前打点收拾行装,进行休息的简易建筑。
没有一里亭。一里修亭,不是不值得费那个劲,而是一里还没出城呢。
亭的定名,实际上有两种标准。古代城市名“城郭”,一般来讲,比较远的,比如十里亭、九里亭、八里亭,都是以内城距亭的距离而计算的,而名字比较近的,都是以郭,也就是外城的距离计算的。
事实上,亭都是在外城边上很近的地方,即使所谓“十里长亭”其实也还是在郭的旁边,只是离内城远些而已。所以,其实古人也并没送出多远。毕竟,亭修得离城市太远,维护起来就太麻烦了。
正因如此,也就没有“一里亭”。还没出城修哪门子的亭?
在长亭送别,正因为亭相当于正处在一个城市的大门口的位置。送人送到门口,很正常。
此外,古代的亭与现代印象中的亭,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墙壁。实际上,古代很多亭都是有墙壁的建筑,否则也太不方便休息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喝茶送客的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喝茶送客的历史人物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