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经过怎样的历史?
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历时15年竣工。
它位于北京西郊,距离城区15公里,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为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颐和园所处的三山五园地区,自宋辽时期便是北京城的风水宝地,历朝历代均受到皇室的重视。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是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早在建园之前就已经是北京西北郊风景名胜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颐和园是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太后长期居住的离宫,兼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因此,在进园的正门内建置一个宫廷区作为接见臣僚、处理朝政的地方。在历史上,颐和园曾多次遭到破坏和修复,但至今仍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的园林。
颐和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时期,当时乾隆皇帝命令修建颐和园,作为自己的宝藏花园和夏宫。颐和园在乾隆时期建设了十多年,占地面积达到290公顷。
经过几代皇帝的继承,颐和园经历了兴盛与衰败。直到19世纪末,八国联军对北京进行掠夺,并烧毁了颐和园。随后,它经历了多次修复和重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风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颐和园遭到严重破坏,不少文物珍品被毁或损坏,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到修复和保护。
今天,颐和园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胜区之一,也是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景点。
颐和园背景故事?
在北京的西北郊,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1750),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侵略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颐和园。光绪二十一年工程结束,是慈禧太后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的。光绪二十六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翌年修复。全园可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颐和园的一切历史故事有哪些?
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景点。
颐和园是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光绪十六年(1890),在颐和园东宫门外右侧建一小型发电厂,称“颐和园电灯公所”,供给颐和园电灯照明。该所与城内“西苑电灯公所”同为北京最早的发电设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西苑、颐和园电灯公所两套发电机组及电灯设备均被毁坏。1902年,清政府筹银12.49万两重修西苑与颐和园两处电力设施。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苑电灯公所恢复发电;同年五月,电灯重新在颐和园亮了起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颐和园世界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颐和园世界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