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礼的习俗有哪些?

1、出殡日起三天圆坟的习俗。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烧七。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们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

3、哭丧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扩展资料:丧礼是一种重要仪式:丧礼不仅是最早产生的礼仪之一,也是较为重要的礼仪。《礼仪》十七篇,专门讲丧礼的就有四篇;《礼记》四十九篇,专门讲丧礼的就有十一篇之多。孟子将“养生丧死”并列,并不因死亡的瞬间短暂,而生存的时间漫长,就将两者区别对待,而是认为“养生”和“丧死”同等重要。而丧礼也通过孔子所说的“事死者,如事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等信条,以及独特的“五服”等制度,成为国人精神土壤和社会形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丧礼一般包括哪四步?

丧礼不只是四步,以下程序:

1、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於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屍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2、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3、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4、停灵:又称暂厝,将屍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於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5、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6、大殓:当著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7、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道士、风水师协助。

8、烧七:下葬後,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办白事各地都有哪些风俗?

成都周邊地區一直有厚葬的傳統,老人喪禮的隆重程度往往超過年青人的婚禮。現在雖然實行火葬,喪葬儀式越來越簡化,宗教色彩也越來越淡,但對於年齡較大老人的喪禮,一般都稱為"喜喪",其熱鬧氣氛並沒有淡化多少,親戚鄉鄰合作辦喪葬的傳統一直沿襲下來。雖然有大同小異之別,而一般也少不了有以下幾種程序:

1、哭喪。老人一離開人世,守在身邊的親人就要邊哭邊燒紙錢,放鞭炮,意即送魂並通告附近鄉鄰前來吊唁和幫忙辦理喪事。

2、請端公。老人去世當天,喪家要派人將死者的生辰八字與死亡時辰送至端公(即陰陽先生)處,測算火化時間與落葬時間。

4、火化。老人去世後,一般都在第二天火化,一個星期左右落葬。其間都是鄉鄰和親朋好友前来吊唁,丧家每天具备酒席招待。

5、做道场。老人的丧事一般根据家庭的富裕程度而定。有钱人家要请和尚、道士念经做"道场",超度死者亡魂,早升极乐世界。大多数家庭也要请乐队演奏或歌舞、曲艺等表演。

6、安葬。送殡安葬是整个丧礼的++,发丧时间到,礼炮齐鸣,乐队开路,彩旗花圈,灵牌遗像,送葬队伍紧随,场面十分沉重又壮观。

7、祭日。老人安葬后,还要办“五七”、“百日"、“周年"等祭拜活动。

丧礼的习俗有哪些_丧礼一般包括哪四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今葬礼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今葬礼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