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音乐发展特点及成就有哪些?
宋朝是一个词曲演唱、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崛起的时代,昭示着自大唐以来以歌舞音乐为中心的历史将要告一段落。此时说唱,戏曲表演开始兴盛起来形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在音乐文化的历史上开始大放异彩。宋元时期音乐发展特点:在继承以隋唐优秀的歌舞音乐基础上加以延续改进形成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音乐文化。让声乐和器乐的发展得到了全面的的更新。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有里程碑是的意义。也为后来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音乐成就:
随着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曲项琵琶、筚 篥(bìlì音毕立)、羯(jié音节)鼓等乐器得到广泛应用。在乐律理论上,琴应用了纯律。晋荀勖(xù音绪)应用“管口校正”法。宋何承天 发明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作为对儒家正统思想的否定,出现了杰出的音乐美学论著——魏末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著名的音乐通史——齐梁间沈约的《宋书·乐志》。
宋元时期音乐发展特点:不但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歌舞音乐继续有所发展,而且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品种,从而使声乐和器乐得到了全面发展,成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基础。
宋代以后的音乐以这些“瓦市”、“勾栏”,还有其后的“戏楼”、“茶馆”等的演出为代表;对于历史来说,宫廷音乐已无足轻重。
众所周知的“鬼子进村”那段音乐的来历是怎样的?
《鬼子进村》曲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曲子出自著名的抗战影片《平原游击队》,是影片中松井率领日军部队两度扫荡城西李庄时的背景音乐。该段音乐出自《C大调第七交响曲》即《列宁格勒交响曲》。该曲因独特的音效与日军的行为形成高度默契与共鸣,而深入人心,被民间称之为《鬼子进村》。
《鬼子进村》曲的来历
《鬼子进村》曲最早出现于1955年拍摄的抗战老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是影片中日军中队长松井率部两度进入城西李庄时的背景音乐。第一次出现在影片的28分20秒至29分55秒,松井率队夜李庄,在90多秒内++试的循环播放该曲;第二次出现在42分32秒至43分17秒,松井再次进入李庄并大肆破坏时。影片播出后,这段音乐在全国迅速传播来开,并被许多抗战影片引用。
《鬼子进村》其实只有四五个小节,因使用不同的乐器反复演奏从而达到++的效果。因为太过深入人心,这段音乐就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鬼子标配音乐,并取了个贴切的名字--《鬼子进村》。特别是60后70后80后出生的人,小时候几乎人人都会跟着节奏唱:“松井的部队 部队,松井的部队 部队.....",松井也成了在我国知名度最高的鬼子之一。
创作背景
《鬼子进村》曲其实并不是一支完整的曲子,而是截取了前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C大调第七交响曲》即《列宁格勒交响曲》中的几个小节修改而成的。没想到曲子成为影片中日军的背景音乐后效果非常好,与日军的军国主义行为高度契合。
1941年9月8日,德军开始大规模包围列宁格勒,切断了列宁格勒与外界的补给线,发动了长达900天的列宁格勒围困战。当时肖斯塔科维就是列宁格勒“防空监视队”中的一员。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在生与死的边缘,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肖斯塔科维奇完成了《列宁格勒交响曲》。成功演出后,极大鼓舞了处在极度困境中苏联军民的士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剪辑用什么音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剪辑用什么音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