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哪些多元化的用艾习俗?

说到和端午节有关的民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吃粽子和竞渡,这和中华民族的龙崇拜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如果要说到和端午节有关的植物,人们一定会说出一种植物名字:艾草。

端午习俗里,有部分民俗是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衍生出来的。根据阴阳术数,五月为午,午为阳,重午为至阳,五行属火。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之气。

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茂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遍地皆药,正是祛病防疫的最佳时候。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邪,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和辟阴邪与祛病防疫有关,如挂艾草、沐兰汤等等习俗。

在我家乡,有一句俗语:“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端午不插艾,死了变老癞(蛤蟆)”。死后变成别的什么,当然是无稽之谈。然而,插艾却是每年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每年到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门头上都插一把青青的艾草,而且过了端午节也不取下,有的能放到第二年端午节,再换上一把新鲜艾草。

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说:“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以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这里所说的“以为人”就是有的地方把艾草制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起到辟邪作用。

正如宋代诗人许文通《端阳采撷》所写的那样: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02

艾草是最常见的名称,它还有很多别名:萧茅、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萧、艾蒿、艾蒿、蓬藁、艾、灸草﹑医草﹑黄草等。

端午节时什么时候在门上放艾?

端午节门前插艾叶,如重阳插茱萸一样,是我国民间盛传已久的风俗,至今仍在不少农村延续着。以艾叶“悬于户上,可攘毒气”,是古人对端午插艾机理的科学认识。金代词人范成大《竹叶歌》曰:“五月五日气岚开,南门竞船争看来”,正是对端午采艾的通俗解释。 因此时处于小满与夏至之间,值阴阳交接时,也正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之时,预防疾病是当务之急。恰巧自然界艾花未开而枝叶茂,其有效的药物成分便被民众所充分利用起来。由此可见,端午采艾插艾习俗从卫生学看来也是大有道理的。难怪有人说端午节也是我国古代的卫生节。艾为菊科植物,最早见《诗经》。性温,味苦、辛,生用能温通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本草纲目》谓其能“温中、逐冷、除湿”。用于下焦虚寒,腹中冷痛,月经不调,行经腹痛等,常与当归、香附配伍。单用煎汤外洗可治皮肤湿疹瘙痒。将其艾绒制成艾条,用以烧灸,能使热气内注温煦、气血透达经络。非典时我省不少家庭曾烧艾条熏室,效果十分明显。

端午节门上插艾主要表达辟邪驱瘴之意。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间习俗艾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间习俗艾灸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端午节时什么时候在门上放艾,民间习俗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