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社火习俗?
运城民间社火 运城的风情丰富多彩,民间社火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当地人民常以此来庆祝节日。目前流行较为普遍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社火种类有:锣鼓:多用于喜庆、迎神、赛社、丧葬等。乐器配置以鼓、锣、钗、钹为主,辅以小钗、云锣、爆鼓(一种手持小鼓)等。敲打套数及演奏风格因地而异。
高跷:俗称“踩拐子”。表演者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质器具(俗称拐子),化妆成各种神话、传说、传统戏曲人物或现代剧人物,在锣鼓伴奏下舞蹈行进。
花鼓:以万荣、闻喜两县的花鼓声誉较高。据传,花鼓起源于唐,兴盛于宋。表演时除一人打鼓外,另有一唱曲者,称为“伞头”,还有10多位女郎击云锣伴奏。
龙灯:起源于汉代,亦称“耍龙灯”。
水故事:为闻喜县阜底村独有,源于清初。表演时开启水闸,以水力带动,人物、乌兽一齐动作,十分生动有趣。
背高:流行于芮城县、永济市沿黄河一带村镇,又称“背支”。表演者在身上安装一支架子,一根铁棍高过头顶,再在铁棍顶端装上脚踏和一圆形铁圈。表演时将3-5岁幼童装扮成戏剧人物,卡在铁圈里,使之成为固定的造型。一般是一出戏剧人物为一组,在锣鼓伴奏声中,背者跑前跑后,穿插往来,进行表演。亦有背两名幼儿组成一出戏的。
背冰:为永济市首阳乡长旺村独有。表演时由一人肩扛丈余长的檩条在前引导,名日“旗杆”。表演人数不限,均不畏严寒,赤脚裸背只穿短裤,身背巨大冰决在锣鼓伴奏下舞蹈行进。
冰山:盛行于河津市城北村。源于隋末唐初,系城北村一工匠所创。冰山的制作颇费工时,必于春节前先做成所设计的大型木质山形,骨架用麻布包扎,倒置后往上泼洒城南莲花池的浓碱水,山架四周各放一台大风车,20多人昼夜轮番扇动,让气温降至零下四五十度,使泼上去的碱水当即层层结冰,成型后再倒置过来进行整形,饰以松枝柏叶、亭台楼阁,成品形似山,质如玉,用大车拉载(今多用汽车)供人观赏。
山西风俗社火由来?
山西风俗社火起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崇尚火观念。
由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中,产生了祭祀社火的风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复的民间娱乐活动。
山西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初一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其由来已久,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并且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关于社火的意义和传统?
社火寓意五谷丰登
社火,是一种风俗文化,同时也是中国元宵节时民间一种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它的产生与古老的祭祀农神的仪式有关。“社”,古指土地神。古人以方圆三公里的范围作为祭祀农神的一个区域,所以才有后来行政单位中的“社”。“火”被认为具有祛瘟驱赶邪佞的作用,瘟、邪被驱除,吉祥、福气就来了,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火的崇拜。所以,最初的社火就是人们聚在火堆旁,敲着鼓,唱歌跳舞,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顺顺利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演社火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演社火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