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都是真实的吗?
(没有绝对真实的历史)
虽然大部分历史是真实可信,当时的记录者根据事情发生的顺序,前因后果作些客观真实的表述,供后人参考学习借鉴。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特色背景,政治经济权利,地位身份名望,等各方面的因素所左右。
也为当政者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制约,更应当时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为上层建筑及权贵++服务。记录者或当事人或多或少都有所偏执,渗透进自已的主观意识,或偏左偏右,或轻淡描写,或歪曲部分事实真相,蒙骗普通百姓,以维护统治者的正面形象,达到对已利益的最大化。
历朝历代的假案错案就是这样,后世专家学者往往在正史(官史)中,无法确定事实真相时。不得不借助(野史)民间史的叙述记录,来进一步深入发掘最原始的情况,判断是非曲折。从而否定官史,认可民间史的可靠性,还原历史的真相,去伪存真,即时修正历史,增强历史的可信度和完整性。
民间史的编写者有较高的言论自由度,思想意识和观念受统治者控制性较小,重事实轻传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能够真实记录在册,当时并不以为记录的是历史,只是后人才称为之历史。
无论是官史还是民史,都不能做到绝对的真实,古今中外的任何时期,都有公平正义者,也有迎奉拍马者。公正者书++实的历史,拍马者故意弄些虚假的东西冒充历史。
这就是哲学中的,偶然中必然,必然中有偶然。客观中有主观,主观中有客观,没有绝对的主客观,没有绝对的偶然和必然。事物都具有相对性,包容性,综合性,互动性,多样性,组合性……
为何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那么繁荣?
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是个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时代,但这一时期,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却空前繁荣,其中先秦诸子对中国精神影响之大,无论怎么估价都并不过分,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一直影响到现在,甚至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这是中国的第一次启蒙,可谓“东方既白”。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古人盛言三代。三代既是三个朝代,也是三个彼此平行的地理板块。夏、商、周三分天下,最后一统于西周。西周是三代的集大成者。后来,西周亡于犬戎之难,中国陷于分裂。历史学家把平王东迁到周室灭亡的历史称为东周史(前770—前249年),并把周室既灭到秦统一前的28年加上去,积549年,分为前后两段,前面一段是春秋史(前770—前476年),后面一段是战国史(前475—前221年)。
怎样以出土发现的物质资料来展现这段历史,又从思想史的高度来思考这段历史,无疑是个有趣的话题。
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首先,这段历史,特点是国土分裂。孔子不满其当代政治,首先是这一点。
司马迁作《史记》,涉及这段历史,他有两个年表,一个是《十二诸侯年表》,一个是《六国年表》。《十二诸侯年表》本之《春秋》,名为十二诸侯,列出的国家却是十四个,它是以周、鲁的纪年为经,而以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十二国的纪年为纬。《六国年表》本之《秦纪》,名为六国,列出的国家却是八个,它是以周、秦的纪年为经,而以魏、韩、赵、楚、燕、齐六国的纪年为纬。这些国家,不仅有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为证,也有出土文字材料为证[当然,表中没有列入的国家还有很多,如从陕西东迁的虞、芮、虢,滹沱河流域的鲜虞—中山,淮水流域的南淮夷(如江、黄、徐、钟离),山东半岛的泗上诸侯(如薛、莒、邾、滕),以及僻处江汉的邓、曾、鄂]。当时,器物也好,铭文也好,各国有各国的特点,只有经过分国研究,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为什么这么清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为什么这么清楚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