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人文典故?
一、“三山”由来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
“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二、五次定都---无诸定冶城、闽国定都福州、南宋赵昰定行都、南明朱聿健定临时王都、中华共和国临时首都。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亲自在衙门前种植榕树2棵,并号召百姓普遍种植后满城绿荫蔽日,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之美称。宋末北方动乱,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键,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兴府,又称福京,使福州先后两度成为临时京都。明清两代福建省为福州府府治。从民国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福州均为福建省省会,其中1933年,福建事变时期,曾一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政府的“国都”。
1.西门是福州历代旧城中的明朝府城的城门。
2 .双抛桥传说昔日有王氏男子与陶氏女子相好,父母不同意此门婚事,两人便于月夜在此桥投河殉情++,不过标准的说法应该是说此桥原名何“合潮桥”,原先下接两条河流,与之前的另外一座桥“发苗桥”合称“双抛”。
闽南典故?
是指发生在中国福建闽南地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说、故事或事件。以下是一些闽南典故的例子:
1. 姜太公钓鱼:相传姜太公曾在闽南某地钓鱼时,钓到了一个金色的龙珠,并将之献给了当地的君主。
2. 乌石埔的杨贵妃:传说唐朝杨贵妃曾在乌石埔避暑时,欣赏到了闽南美丽的山水风景,并留下了许多诗篇。
3. 龙岩七女儿嫁到闽南:传说龙岩的七个姐妹嫁到闽南后,每次回家都会带来丰富的财富,因此成为当地的典故。
豆仔鸟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户人家,男的前妻生下一男孩后去世,男的又续后妻,后妻又生一男孩,事后,这位男人又出外做生意去了,这后母非常怨恨前人子。
总是寻找机会加害于他,到了春播时候,后母想出一条诡计,去街上买来豆种,将一半豆种煮熟,安排给前人子去播种,将一半豆种安排给亲生儿子播种,并说“要等到豆苗出来才得回家”。
福建省有什么神话?
1.金鸡山
福州晋安区有座山,叫“金鸡山”。据记载开拓于秦代。有一段美妙的传说是,上八洞大仙李铁拐驾祥云东行,欲同吕纯宾等7位大仙过海。路经邹鲁之邦的福州东关城外的易俗里时,只见有一山冒出一股望气,铁拐子心觉有异,便坠下云头,登山跟踪寻找,只见山峰下面突出一块又长又大的岩石,形似“状元帽”,俗称“金鸡洞”。
他发现了山上有金鸡(雉鸡)成群在这块岩石附近飞翔,“金鸡三唱,天色黎明”。他情不自禁地拄着拐杖在山顶一块状若棋盘巨石上一跺,对周围的山川景色赞不绝口。留连良久,才驾起祥云飞向东海而去。到今,山上还留下李铁拐的脚印及其拐杖拄地的痕迹。这个优美的故事,就是“金鸡山”山名的起因啊!
2.塔头街
福州东门塔头街,原名“抖头街”,这个街名记载了明朝戚家军抗倭卫国的英雄事迹,直至清末民国初期,才改称为“塔头街”。
相传,明世宗嘉靖43年(1564年),倭寇不甘心宁德横屿之役的惨败,又纠合新倭1万多人来犯福州,爱国抗倭名将戚继光奉令赶来剿倭。有一天凌晨,倭寇突然进犯福州城,敌我两军在东关城外遭遇,展开浴血大搏斗。搏斗中,戚军中头队的举旗战士的头被倭寇砍了一刀,抖来抖去血花四溅,而这个战士依然一手高举着戚家军的大旗,向前冲锋;一手挥刀逢倭就砍,连杀了好多个,敌军望之胆战心惊。戚家军的战士在旗手的鼓舞下,奋起追击,杀得倭寇“尸横满城野,血染晋安河”。这次的胜利,为东郊卅六乡村群众争得了多年安宁。当战斗结束时,那个挂头冲锋的举旗战士,其“身”倒在街前,这一带故称抖头街,而其“头”横在另一条街,人谓横头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福建的历史故事与传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福建的历史故事与传说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