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过春节的习俗?
江山人的过年习俗 在浙江江山,春节除夕与春节,通称过年。旧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上天,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洗刷炊具、拆洗帐被,称为“扫烟炱”。
然后杀年猪、年鸡(旧时忌讳“杀”字,改说“旺”)、包粽子、做年糕、米糕准备年货。
除夕傍晚以猪头、鸡、豆腐饭、酒等祭拜祖先和“社公”、“社母”,谓“谢年”或“辞岁”。年夜饭菜肴丰盛,须备鱼,寓意年年有余。
饭后,家长给儿童分“压岁钱”。是夜,通宵不眠,合家“守岁”,谓“坐年夜”。
解放前,债主常在此夜手执灯笼上门讨债,穷人常外出躲债,俗称“做皇帝”。 正月初一早餐吃面或年糕,象征延年益寿,年年高升。初四日开始,亲友之间相互拜年,礼物(俗谓果子包)一般为荔枝、桂圆、红糖、枣等。拜年活动往往延续整个正月。解放后,过年中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已废,代之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新春茶话会”等活动。
80年代起,大都用江山白毛乌骨鸡酒、十全大补酒、双宝素等作为拜年礼物。
立春俗谓“新春大如年”。
旧时民间要用饭、豆腐等祭品祭拜天地,即做新春,谓之“迎春接福”。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叫灯节。旧时,灯节活动从十五日“上灯”开始,家家门前悬挂灯笼或各式各样的花灯。十五日,城镇举行灯会,开展舞花灯活动。有龙灯、狮灯、鱼灯、马灯、茶灯等。正月廿日谢灯,各种活动基本结束。俗谚:“过了正月廿,龙上天,佛归殿,娜妮(姑娘)做花线,老太婆拆破片(补被衣服),读书学生归书院。”
浙江春节习俗有哪些?
1、搡年糕:腊月二十开始,乡村的年糕作坊开始日夜忙碌,搡年糕裹粽子是家里的大事,年糕多粽子多不仅显示今年收成收丰稔家道殷实,搡年糕煮粽子的过程,还可以预卜来年家道的平安兴旺与否。
2、送灶神:廿三送灶神,萧山民间约定成俗,要祭祀灶君菩萨,这一天俗称“谢灶夜”用三茶六酒、鱼肉水果等食品供奉。祭祀结束后,把旧的灶神像揭下,连同银锭一起焚化,嘴里念念有词:灶神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3、男女老少齐祝福:绍兴人的岁时习俗,不仅历史久远,且颇有地方特色。虽时移世易,不少习俗已与时俱进,但正宗的绍兴人依然代代相传地保留着这些风俗。腌制腊肉、掸尘、裹粽子、祝福、廿三夜送灶、社戏等一系列年俗,独特而具有魅力。
4、百家宴:作为浙江的一个市,温州各地的习俗也不太一样,如瑞安百家宴,壮观异常。想想上百张桌子摆在一起,方圆几百米都弥漫着饭菜的香味,也是醉了。此外,还有趣味的灯会和优美的唱词,值得细细体味。
5、多色戏剧:金华有不少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以戏曲最为著名:婺剧折子戏、浦江乱弹、木偶戏、永康醒感戏、东阳傀儡戏等精彩纷呈。浦江的滚地龙男女老少都喜爱;武义的浪街,清幽乐曲、昆曲小调,是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
永嘉过年有什么风俗习惯?
1、永嘉昆剧 为我国古老剧种之一,是在南戏即永嘉杂剧的基础上吸取昆山腔优点而形成的一个剧种,由于它产生在永嘉县,所以叫永嘉昆剧,简称“永昆”。昆剧源于南戏,南戏亦称戏文,是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2、送上门饼 在浙江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捣腻,揉成米块,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内,印成一个个圆而扁的米饼,正面有图案,如双仙和合、刘海献钱、状元象等人物。
3、泥塑 泥塑俗称“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时 做源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至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发展到盛期。永嘉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4、寿诞 一般从30岁开始,亲戚会逢十送礼庆贺,有“三十糕(松糕),四十熬,五十担寿桃”的说法。60岁起逢十皆“做寿”。主人家摆寿桃酒,亲戚送寿礼,寿翁分寿桃,相沿成俗。个别老人做八十、九十或单百寿的,仪式更隆重,有为寿翁钉寿匾的习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浙江老人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浙江老人过年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