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蜀国史官写的?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三国演义不是蜀国史官写的,是元末明初文学家罗贯中写的。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写出了流芳百世的不朽之作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褒刘贬曹,以蜀汉为正统,写刘备忠信爱民,写曹操狡诈虚伪。

陈寿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陈寿的主要作品是《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原文?

在《三国志》中,陈寿对诸葛亮有这样一段评语:“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

陈寿既充分赞颂了诸葛亮的才智、能力和功绩,又如实地指出了诸葛亮的弱点。这体现了一位优良的历史学家应有的职业良心和崇高品德。

但是神化诸葛亮,鼓吹蜀汉“正统”的潮流之中,作为智慧和忠贞化身的诸葛亮,更不能说有任何缺点。

因而陈寿的评价自然就要受到他们的指责了。以至说陈寿是“挟私报复”。不过也有不少人赞成陈寿对诸葛亮的批评。他们对诸葛亮的批评甚至更尖锐。

陈寿“万卷楼?

  万卷楼为西晋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青少年时代读书治学的地方。位于南充市西山风景区。  万卷楼始建于三国蜀汉建兴年间(公元222-237年)。据古书记载:南充城西有果山,此处有万卷杰出。它倚岩而建,为三重檐式木石结构楼阁,飞檐斗拱,气势雄伟。至唐代又在楼前建甘露寺,形成建筑群。四周古木葱郁,翠竹蔽天,甘泉流淙,构成一幅优美动人的山水画卷。因年久失修,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毁坏。现存的万卷楼于1990年由政府拨款400万元恢复重建成,它由陈寿读书楼、陈寿纪念馆、藏书楼组成,倚山而立,气势恢宏,流光溢彩,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新笔题写的长4.7米、高1.8米的“万卷楼”金字巨匾熠熠生辉。耸立在万卷楼庭院中央的高5米、重1吨的陈寿青铜塑像形态逼真,手抱竹筒,神韵飞扬。纪念堂中陈列的《三国志》以及大量的文字、图画、表格、照片、实物等资料,详细地介绍了陈寿坎坷经历、著书史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四壁彩绘的十六幅以《三国志》史实为容的三国壁画,堪称国内一绝。南北廊轩中以《三国演义》故事为内容的仿汉代拓片型的线刻壁画,以及各地书法名家为万卷楼创作的书画楹联,令游客赞不绝口,有如三国之境。  陈寿万卷楼陈列内容十分丰富,兼艺术性、学术性、历史性和游览性为一体,对研究和弘扬三国文化,促进三国文化与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陈寿怎么写蜀汉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陈寿怎么写蜀汉历史故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三国演义蜀国史官写的 陈寿怎么写蜀汉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