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名吃?
太湖美食有状元糕、水菊粑、太湖豆粑、弥陀生条、李杜茶干、太湖粉丝等。
1、状元糕:在太湖民间乡坊,人们遇到喜庆的事或遇时令节日,都会制作状元糕,在乡间还有专门的制作模具,做成状元帽子的形状,真是名符其实的状元糕。
2、水菊粑: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潜山、怀宁、宿松、望江、岳西等县特产。家乡有三月三,吃水菊粑的习俗。询问这一习俗的来历,老人说,旧时传说农历三月三是鬼节,这一天傍晚,野鬼出来游荡,摄取孩子的魂魄。吃鼠曲粑粑魂,能把魂粘附住,孩子才健旺。这里取粑的谐音,有控制粘附之意。这习俗带有迷信色彩,但鼠曲粑作为乡间的传统美食,却使我们有了口颐之福。
3、太湖豆粑:豆粑是太湖一种历史悠久的名产,传说起源于唐贞观年间,与太湖的弥陀寺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据说是当时寺院气势恢宏,僧尼众多,而豆粑则为主食,也用作馈赠给香客礼品,是太湖的传统美食之一。
4、弥陀生条:弥陀生条采用优质黄豆,清冽山泉,传统的点卤技术,手工冲浆,油炸而成。其质量取决于黄豆的质地,卤水的老嫩,下锅时油的温度。其中点卤是密不外传的绝技。优质生条的特点,表面光滑,折断时看见其皮壳很薄,颜色纯正,带有油的香气,食用时口感柔软,没有打渣感觉。
5、李杜茶干:李杜茶干精选黄豆、麻油、白糖卤料等原料,采用天然泉水制作,配方独特,做工考究,已有近千年历史。远销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地,成为赠送亲朋好友的上品。
6、太湖粉丝:太湖粉丝选用优质绿豆、蚕豆、豌豆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与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精制而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粗纤维、钙、磷、铁等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份。具有口味纯正、爽滑、丝细、透明、韧性适度,文煮不糊、复煮不断等特点。
黄梅戏的来源?
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当代文艺界有多种说法,其中就有“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形成和壮大于安徽省怀宁县(安庆地区)”一说。但是,这一流传甚广的说法最近被一本专著所证伪。
众多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考证,近期专门出版了《黄梅戏起源》研究专著,以大量史实,详细揭示了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黄梅戏是以安庆为中心源起并形成的戏曲剧种。
尽管黄梅戏的个别唱腔起源于黄梅县的采茶调,但是必须要强调,最早形成于黄梅县的是黄梅(采茶)调,并非是后来传唱四海的黄梅戏。
戏是戏,调是调,戏与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调的构成元素主要是曲调、旋律,戏的构成元素却需要人物故事、矛盾冲突以及曲折的情节等。当然,戏曲除了要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曲调,独具特色的方言(念白、唱腔)亦是不可或缺的。黄梅(采茶)调属鄂东语系,黄梅戏则带有明显的怀宁、潜山等地方音调。
当时的怀宁(安庆府驻地)是安徽省的省会,经济相对发达,怀宁方言是安徽的官话,因此黄梅戏曾被称为“怀腔”、“府调”。
黄梅戏研究专家王长安说:“一个剧种的诞生,并不以声腔的出现为依据,而应以戏剧要素的整合完成为标志。就像一座大厦的问世,不以水泥的出厂日期为准一样……作为一个讲安庆方言的剧种,我们有理由说:黄梅(采茶)调在湖北,黄梅戏在安徽”。
安庆地区是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的交汇处,民间艺术宝藏丰富,南北艺术长期在这里交融,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正是这块文化风水宝地,为黄梅戏的孕育、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良土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怀宁农村婚礼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怀宁农村婚礼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